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清照的故事25-怨王孫-帝里春晚
2008/10/08 19:41:26瀏覽3436|回應2|推薦55

怨王孫-帝里春晚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

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捨。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語譯:

此時之京城已是晚春時節,獨自置身在重門緊閉之深宅大院,石階前的春草已是油綠片片,暮色蒼茫之天際,不見大雁的蹤跡。樓上閨中人欲寄遠方遊子的書信誰來傳遞?思想起來,心中悵恨綿綿。

多情自是多招惹煩惱愁緒,欲不思念卻又難以割捨。到了寒食節的時分,家中卻只有我獨自一人。只見庭院中的秋千兀自矗立著,閭里巷陌人聲寂靜,唯有那初昇之皎潔明月,斜掛天邊,月光如水,浸透園中的梨花片片。

賞析:

夫婿趙明誠出仕,李清照獨守空閨,適逢清明佳節,見人踏青遊春,心中孤寂、惆悵之感油然而生。此詞深切反應李清照當時孤寂思婿的心情。

上片「帝里春晚,重門深院」,點出地點、時間。京師(汴京)十分繁華,但詞人卻獨處小樓,如此環境使她感到苦悶,並由此帶出她的懷人心情。「草綠階前,暮天雁斷」,二句意象鮮明。春草是思念遊子的象徵,如《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見到了階前的萋萋綠草,她不禁聯想到遠方的丈夫。而雁則是傳遞書信的使者,「暮天雁斷」,道出了遊子離家未歸,音訊杳然,詞人恨望暮雲,無限惆悵。「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ㄧ片深情又將託付給何人傳遞呢?真是此恨綿綿,難以斷絕。

「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捨」,詞人被綿綿情思牽纏,難以拋棄。恰逢清明時節,人們紛紛遊春踏青,因而街巷中分外寂靜,「又是寒食也」,更勾引起詞人懷念遠方親人的思緒。待到「皎月初斜,浸梨花」,入夜靜月明,別是一番景致。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評此句云:「皎月、梨花,本是平平,得ㄧ『浸』字,妙絕千古。」的確點出了其中的妙處。ㄧ個「浸」字,寫出月華如水,梨花如雪,一片晶瑩澄澈,而閨中人的「至情」,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更顯得深摯而又給人無限遐思的空間。

注釋:

1.         怨王孫:此詞似作於宋徽宗崇寧二年(西元1103),此時趙明誠已出仕(外出為官)。

2.         帝里:京城,此指汴京(今河南開封)。時李清照獨居汴京。

3.         恨綿綿: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4.         沾惹:宋時口語。為招惹,招引之意。

5.         拚捨:拋棄。

6.         寒食:宋時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之推憤而隱居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

7.         秋千:古人有在清明節盪秋千的習俗,因而清明節又稱「秋千節。」

8.         皎月二句:謂月光如水,浸透梨花。宋謝逸<南歌子>:「簾外ㄧ眉新月,浸梨花。」

註:本文部份參考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重要參考資料:

1. 台北三民書局之「李清照集」

2. 中華古籍-李清照全集

3. 歷代名家新編輯評價篇 李清照詞 新編輯

4. 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 本李清照之故事乃集合各家學說與網路資訊,共賞之,非本部落格主之創作,惟共賞之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ndscapeecology&aid=2282196

 回應文章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王士禎
2008/10/09 15:39

王士禎(1634年-1711年)[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

出生世宦之家,祖父王象晉,為明朝河南省佈政使。崇禛七年(1634年)生於河南官舍,七歲入鄉塾,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進士,集諸名士於大明湖,賦《秋柳詩》,後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致仕。因避雍正諱,改名士正。乾隆賜名士禎,諡文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鐘(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

王士禎與蒲松齡是好友,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並題詩共勉。一生著述達500余種,作詩4000余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等。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楚辭
2008/10/09 15:33

 
楚辭是一種文體,其名稱源自詩歌總集《楚辭》。它是在戰國時代由楚國詩人(主要是屈原)吸收南方民歌、上古神話、傳說精華,融合《詩經》南下的影響,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書·朱買臣傳》中記載:「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左傳,言楚詞,帝甚說(接:即悅)之。」又《漢書·王褒傳》中有:「宣帝時修武帝故事……徵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

楚辭又稱「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四庫提要》),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

楚辭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中國詩史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這樣的特點,容納而且催生了更精彩細膩的藝術技巧,諸如比喻、象徵、托物起興等表達手法,都得到更大的發展。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複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楚莊王時,楚國勢力急張,以北進取;南北文化,水乳交融,中原的思想文化為楚國吸收。到了戰國時代,南北文化之滙更顯。關於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

楚辭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他如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多未能流傳下來。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共十六卷,今已失佚。後來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並為全書作注,成書《楚辭章句》。今存王逸《楚辭章句》中,還保存了西漢人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莊忌、王褒、劉向等人的作品。晉代郭璞有《楚辭注》三卷。《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劉向所作《九嘆》,共為《楚辭》16卷,是為總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為17卷,而各為之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