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札格勒布聖母堂
2013/10/30 09:49:06瀏覽1254|回應0|推薦33

戰爭、天災,讓人們失去所愛;歷史,讓人們找回記憶。

戰爭、天災,讓大地遭受破壞;歷史,為重建帶來希望。

看過Turanj露天戰爭博物館,對戰爭的傷害留下印象,更為歷史的教訓帶來期望。期望悲慘的戰爭不再重演,期望新的建設能持之久遠。

離開Turanj,我們朝著克羅埃西亞的首都札格勒布(Zagreb)前進。

位在克羅埃西亞西北部、Medvednica山脈南麓、Sava河流域的札格勒布(Zagreb)是境內最大城。在西元1世紀時就曾是羅馬時代Andautonia的一座小鎮。Zagreb這個名字最出現於西元1094年由教區主教所建,1134年,這個名字正式出現在文獻上。當時Zagreb這裡是兩個不同的市中心。東邊比較小的叫作Kaptol,是傳教士們聚居之地,也是札格勒布大教堂的所在;西邊比較大的Gradec,居民多是農民和商人。到了1851年,KaptolGradec才在Ban Josip Jelačić的統合之下合而為一。市中心廣場也就因此以Ban Josip Jelačić為名。直到前南斯拉夫時代,札格勒布一直都是重要的經濟中心,也是南斯拉夫的第二大城。南斯拉夫解體之後,Zagreb就成了克羅埃西亞的首都。

Zagreb這個名稱的來源有許多不同的傳說。其中一個是說一位克羅埃西亞總督領著一群飢渴的士兵穿過沙漠,他以軍刀插入土地,泉水湧出,於是命士兵挖掘取水,並在一個充滿水的洞旁(a water-filled hole or graba)居住下來。於是衍伸而成了Zagreb

另一個更古老的傳說表示,城市的主政者以「Zagrabi, Mando!」這句話命令一位叫作Manda的女孩從Manduševac湖中取水。「Zagrabi, Mando!」的意思就是「舀水吧,Manda!」。

每一個古老的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傳說,我們既無從深入瞭解,也無法真切的體會其中意涵。我們是為了「觀光」而來,就讓咱們純觀光吧!

Turanj一路往北而行,天氣出奇的好,公路沿著河流並行,不到一個小時就算進了Zagreb郊區。再走幾分鐘,路邊攤販、路上電車一一出現,Zagreb到了。車窗外不時有幾棟造形古典的建築掠過。忽然,馬路前方遠處一棟有著兩座尖塔的建築出現,那就是Zagreb最有名的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了。

位在Zagreb上城區Kaptol這棟新歌德式天主教大教堂供奉的是升天聖母,以及Saint StephenSaint Ladislaus。這棟大教堂始建於1093年,但在1242年時被韃靼人(tartars)摧毀。15世紀末,由於鄂圖曼帝國入侵波士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加速了大教堂週邊堡壘的建築,其中部分城牆仍保留至今。17世紀時,為了防衛鄂圖曼帝國的入侵,在大教堂南側建了一座作為軍隊觀測站使用的文藝復興式碉堡。

1880年大地震,大教堂嚴重毀損。主要的祭壇崩塌,原來的塔樓也毀損待修。現存新歌德式建築的大教堂是由Hermann Bollé引導重建的。教堂重建時也同時在西側修建了兩座108公尺高的尖塔。這兩座高塔到目前仍在持續修復中。我們來時,右手邊的高塔正被包圍在鷹架和布幔中呢!大教堂的右側有著紅色尖塔,以及紅色和綠色斜屋頂的建築則是主教的居所。

從正面看,大教堂面寬46公尺,塔高108公尺。大教堂的兩座尖塔到底有多高?左右兩座尖塔是一樣高嗎?這些問題一直被人們提出質疑。有人說兩座塔高各是104公尺和106公尺,因為從市區仰望,兩座塔因為視覺差異而像是一高一低。據說為了釋疑,政府當局還特地重新測量了兩座塔高呢!

大教堂前廣場上有一座聖母瑪利亞紀念柱(Holy Mary’s Column),石柱上最頂端是一尊聖母瑪利亞面向著大教堂正門、在陽光下閃耀著金光的金黃色雕像;在基座上還裝飾有4尊金黃色的天使,整座石柱被一座石造噴泉包圍著。

這座聖母瑪利亞紀念石柱是由Anton Dominik Femkom建於1865年。其中噴泉部分則由Herman Bolle18801882年間建成。這座位在聖母升天大教堂前廣場的紀念石柱由於其上雕像金碧輝煌的造形,使它成為Zagreb上城區Kaptol的獨特象徵。

在大教堂廣場左側有一堵舊城牆,這舊城牆是當年碉堡的一部分。舊牆上有一個大大的、已經停擺了的古鐘,前面基地上則立了兩根從教堂上拆下來的裝飾石柱。這些都是為了紀念與讓人們憑弔1880地震的「遺物」。

1880119日的大地震震壞了大教堂時鐘,也讓Zagreb的許多時鐘停擺。原來在大教堂鐘塔的這個時鐘的指針就停在733秒,或許就是地震震垮教堂當時的時間吧。

大地震過後,150名石匠參與了1901年的重建。立在這兒的石柱在當時還是新的,不幸的是,隨著時代的轉換,資金的缺乏,以及共產時代對天主教的迫害等,使得大教堂的維護成為不可能。以致造成教堂石柱成為眼前的模樣。大教堂的第二次整建始於1990年,每一根損壞的石柱都被取出,並換上依原樣雕刻的新石柱。到2011年止,已經有超過720立方公尺的石塊被用於重建大教堂的新石柱使用。

回到大教堂正門,華麗的雕塑讓人驚嘆。看到教堂頂端,以及牆壁周邊一根根尖形的石柱,就不難讓人想到重建時重新雕塑石柱的艱辛了。大教堂正門上一根根尖尖的、雕刻繁複的石柱不就跟舊牆邊上立的一模一樣嗎?整修時把舊的全換成一模一樣的新石柱還真不是小工程呢!在拱形大門正上方那座天父的雕塑是和周邊石材完全不同色澤的大理石,也讓它顯得更為突出。

大教堂內部頗為深遠,裝飾也頗華麗。主祭壇後方三座高大的玻花窗更把人們的腳步不自覺引導向前。祭壇前座大大的石棺,那是曾任大主教Aloysius Viktor Stepinac的石棺。出生於1898年的Aloysius Viktor Stepinac19371960年之間,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戰和南斯拉夫時代擔任主教,由於他不斷的譴責納粹和共產黨屠殺猶太人及傳士獲罪於當道,受到迫害及判刑。他死後,在1998年被教宗Pope John Paul II晉封為聖人。

這座大教堂被稱之為阿爾卑斯山東南地區最華麗的歌德式建築。整座教堂平面規劃模仿了法國式的建築形式,在3個多角形祭壇中配置細長、肋骨狀交叉的拱形樑和高而窄的窗戶,在同高的祭壇對面又參入了德國式的建築及雕塑。這些不只是受到早期進入克羅埃西亞北方建築藝術的歌德式建築影響,同時也顯示了札格勒布主教在當時的權威。即使匈牙利國王King St. Stephen總是被認為是教堂的主保聖人,但這座教堂仍以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名稱作為奉獻給聖母瑪利亞為最主要的目的。

位在教堂祭壇對面,也是進大門的右側,高高的牆上鑴著一段古文字,下方立著3個十字架,想是耶穌和受難同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盗者嗎?還是...?十字架下立著2人又是何人?牆上那段古文字,解說員曾有說明,但實在是距我們太過遙遠,聽過了,也就忘記了。

離開教堂,回到塵世,就像每回從大教堂出來一樣,由寧靜返回喧囂。神性的影響又立刻回歸人性,轉變的神速,大約就是凡人與聖人的最大差異,也是為什麼作凡人易,為聖人難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ndmarc&aid=910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