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教文化托雷多
2016/07/10 15:57:42瀏覽1244|回應0|推薦26

在托雷多國營旅館用過午餐,稍事休息,再度上車進城,市區觀光去也。
       位於馬德里西南邊70多公里的托雷多,坐落在海拔450公尺的山丘之上。古城東、南、西三面被Río Tajo河環繞,戰略地位重要,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西班牙的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古城堡有哥德式、摩爾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義式的教堂、寺院、王宮、城牆、博物館等建築70多處,1986年列入UNESCO世界遺產。
       托雷多又叫作帝國都城(Imperial City),因為這裡曾先後成為羅馬帝國的城市、西哥德王國的首都、科爾多瓦阿拉伯酋長國的要塞,以及伊比利半島上基督徒反抗摩爾人的重要據點。後來的卡洛斯一世(Charles I)曾將王城設在這裡。由於這些歷史淵源,古城成為融和了天主教、穆斯林和猶太教(ChristiansMuslimJews)三種文化同時存在的都市,因此也被稱作「三種文化彙集的城市(City of the Three Cultures)
       西元前193年,羅馬將軍Marcus Fulvius Nobilior擊敗了凱爾特聯軍,俘虜了國王Hilermus,領有了托雷多。西元前59年,托雷多(拉丁文︰Toletum)被羅馬歷史學家Livy稱之為是一座依地勢建立的小城市(urbs parva, sed loco munita)7世紀末,托雷多發展成為一個學習中心,西哥德國王Chindasuinth在這裡設了一座皇家圖書館,還派Taio主教到羅馬帶回了托雷多缺少的書籍。當時托雷多主教在西班牙居於領導地位。
       8世紀初,Ruderic成為托雷多的西哥德國王,但這時王國已經分裂。征服了坦吉爾的阿拉伯和北非的Berber部族在Musa ibn Nusayr率領下入侵西哥德,遭貴族背叛的國王Ruderic戰死,貴族們也被俘。原來位在大馬士革的阿拉伯管理重心先遷到塞維亞(Seville),後來又遷到哥多華(Cordoba)。在阿拉伯統治伊比利半島時期,Berber移民超越了阿拉伯人。
       1085年,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 of Castile)攻下此城,建立了一個在王國直接控制下的摩爾人城市,更讓這裡成為收復失土運動(Christian Reconquista)第一座最主要的城市,也因此,讓這座城市包容了不同的文化資源。
       托雷多被基督徒收復之後,原來的阿拉伯圖書文物並沒有被摧毀,他們反而找來了阿拉伯和猶太學者將阿拉伯文的書籍翻譯成卡斯蒂亞文,也請卡斯蒂亞學者將卡斯蒂亞文譯成拉丁文。使長久失落的知識得以擴散到整個歐洲。
       16世紀以前,托雷多成為卡蒂亞最繁榮的首都。但曾幾何時,首都遷移到Valladolid1561年,腓力二世再遷都到馬德里(Madrid)。托雷多由繁華進入沒落。到了20世紀末再次衰退,然而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滑落,卻讓托雷多保留了它獨有的文化和建築遺產。

我們再度沿著Río Tajo河,繞到古城的另一邊。在城外的停車場下了車,從城下走上轉折的電扶梯,由省政府大樓(Diputación Provincial de Toledo)附近進入城內。
       進了城,跟著導遊在古城裡轉來轉去的,城裡街道狹窄、彎曲,方向感都給攪亂了。只知道一會兒路邊建築物上標示的是猶太區,一會兒又進入曾是摩爾人的建築區域。雖然沒能完全了解前進方向,但是城裡建築、小巷,建築物上的裝飾,在在都告訴我們這裡滿滿都是穆德哈式建築。

跟著導遊來到一家店舖,裡面的師傅正在用極細的金屬絲線製作掐絲琺瑯呢!原來這裡也有各種手工藝產業。據說托雷多有一樣產業頗為有名,就是鋼製品,特別是刀劍(bladed weapons)等產品。後來在街上也確實看到了不少製作和販賣這類產品的店面,我們則買了一支寶劍形的拆信刀作為紀念。

接著來到聖多美教堂(Iglesia de Santo Tomé)。這座教堂是卡斯帝亞國王阿方索七世征服托雷多之後,將一座11世紀清真寺改成的。14世紀初,原清真寺建築毀壞,重建後,原來的叫拜樓改建為穆德哈式風格的方形鐘樓。到這座教堂除了參觀典型的穆德哈式鐘樓之外,還有一幅叫作「歐貴茲伯爵的葬禮(The Burial of the Count of Orgaz)」的畫作。那是一位希臘畫家、雕塑家和文藝復興建築師El Greco的作品。描述的是有關托雷多的名紳Don Gonzalo Ruíz葬禮有關的傳說。整幅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屬於Greco式的西班牙畫風,下層則是義大利畫派的處理方式。畫面描繪Orgaz伯爵靈魂升天正受到諸神的迎接。

離開聖多美教堂,轉過狹窄的街道,前方就是主教座堂的尖塔。

主教座堂(The Primate 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oledo),始建於1226年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在位期間,耗時300多年,直到1493年,模仿法國Bourges。雖然教堂裡五條走道的哥德式拱頂禮拜區,目的是用以覆蓋原來的清真寺,旁邊的修道院則用以覆蓋原來的穆斯林的洗禮池(sahn),但整座教堂仍結合了穆德哈式建築的特色。

這座長120公尺、寬59公尺、高44.5公尺的主教座堂,被認為是西班牙境內三座13世紀哥德式教堂之一,更是西班牙哥德式風格教堂的傑作。是西班牙樞機主教舉行彌撒的地方,更是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天主教教區。

主教座堂外部以哥德式為主,內部則為兼具穆德哈式巴洛式的華麗風格。正面由哥德式尖塔和文藝復興式圓頂構成。三道大門分別代表「地獄之門(Puerta del Infierno)」、「贖罪之門(Puerta del Perdón)」及「審判之門(Puerta del Juicio)」,門楣上還有「最後晚餐」雕塑。

教堂內,描繪基督事蹟的主祭壇雕工精美,正殿中央的唱詩班席位精雕細琢的座椅更令人歎為觀止。座位上方雕刻的是舊約聖經的故事,下層描繪的則是格拉納達戰事。

除了主祭壇外,教堂裡還有許多小祭壇,這些小祭壇中還設有依循古阿拉伯儀式舉行彌撒的基督聖體禮拜堂(Capilla del Corpus Christi)、聖伊德方索禮拜堂(Capilla de San lldefonso)、以及新君禮拜堂(Capilla de los Reyes Nuevos)。代表這座主教座堂是容許以阿拉伯儀式舉行彌撒的教堂。這該也是另一種融和與包容吧!

據說教堂裡的「聖體龕」(Processional Custodia de Arfe),是用200多公斤黃金、白銀和寶石,由西班牙16世紀以金銀手工藝聞名的Arfe家族打造而成。而在聖體龕後面、高聳的禮拜殿上方,開鑿了一個天窗似的孔洞。據說太陽光線可以透過這個孔洞照射到聖體龕。又據說有朋友拍照時,正好看到了那一道光。

這座主教座堂包融了不同時期的風格與文化,在在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離開主教座堂,在市區漫遊、逛街。從大教堂逛到主廣場(Plaza Mayor),再從主廣場市政廳逛到城堡。繞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主廣場。這時候也就該打道回旅館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