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浪漫水都威尼斯(6之6)
2011/01/09 22:17:35瀏覽1852|回應0|推薦45

街頭巡禮威尼斯()

這回倒不像袋鼠那樣東奔西跑的,反而就這樣悠閒的在威尼斯彎曲的巷道和水道之間穿堂入室的信步而行,沒有目的地,唯一擔心的是「記得走回旅館」。由於這一擔心,當然就得隨時注意行走的方向囉,因為威尼斯巷道、水道的複雜、彎曲,在中間行走,想不迷路還真有些不容易,難怪Cherry把這一天叫做「迷路的一天」。

(來自新加坡的展覽)

進了巷道赫然發現右側一棟建築裡有軍人出入,仔細一瞧,原來是憲兵隊的所在。接著,一座明亮的現代化方形通道出現在左邊小小空地上,新加坡也在這兒作展示呢!

拐彎抹角,來到一處傳統教堂的小小廣場,一座哥德式文藝復興風格的混合的堂出現在眼前,看它的造形竟是建於1444年到1515年,供奉和葬着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的聖匝加利亞教堂(Chiesa di San Zaccaria)。據說教堂的內部,半圓形後殿周圍環繞着一個迴廊,和高高的哥德式窗戶,這種歐洲北部教堂建築的典型特徵在威尼斯非常獨特。過道的牆壁繪滿了壁畫,作者包括丁托列托、安吉洛·特萊維散尼(Angelo Trevisani)、朱塞佩·薩爾維亞蒂(Giuseppe Salviati)、喬萬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安東尼奧·貝拉斯特拉(Antonio Balestra)、喬萬尼·多門尼克·帖保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帕爾馬長老(Palma the Elder)和范戴克。只可惜大門深鎖,無緣入內。

走著、走著的,又來到一處教堂,門口掛著宣傳海報,有位仁兄坐在門口。看看教堂名字,叫作「Chiesa di Santa Maria Formaosa」。有沒有一些熟悉感,因為它的名稱有一個「Formaosa(福爾摩沙)這個字。我不知道這個字在這裡代表什麼意思,但卻知道在我們這兒有許多人把這個字奉為圭臬般的歌頌和讚美著,殊不知這不過只是一個歐洲人的形容詞罷了,我們卻經常用它取代了對自己的稱呼,這似乎和所謂本土化的思維大相逕庭吧!

這座1492年的S.Maria Formosa教堂,它的巴洛克鐘樓在1688年完工;彩色大理石的傑作Santa Maria dei Miracoli教堂,大約在14811489年間由Lombardo建造的。Santa Maria dei Miracoli教堂是早期威尼斯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典型。

 

走在窄窄巷道裡,原來人來人往的,走著,走著的,行人逐漸少了,我們似乎走入了威尼斯人居住的區域。前面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半大孩子,母親在前面走著,兒子拉著一口小行李箱(想是裝著書本吧)在後面跟著。兒子不住在後面大聲、小聲的叫著、吼著,像是抱怨著什麼。媽媽回過頭來輕聲安撫,兒子竟甩了行李箱,自顧自的往前走。媽媽拉起箱子走在後面,仍是輕聲的教訓著兒,不得了了,兒子變本加利的用手打媽媽,又用腳猛踹媽媽拉著的行李箱,行李箱掉到地上,媽媽氣了,不拉箱子,一面往前走,一面回頭對兒子說些什麼,兒子走了幾步,只好回頭拉起行李箱,跟著媽媽消失在前面巷道中。看到這一幕,我跟內人說,真想上去給那個兒子兩個巴掌,實在是太過份了。

遠離觀光人潮的威尼斯巷道中,就和其他任何地方一樣,樓上屋子裡伸出長桿,掛滿萬國旗,有的竟大剌剌的伸到對面屋簷下,高高的橫在巷道上空。

在威尼斯大街小巷裡,除了各式名店、一般商店之外,最多的恐怕要數面具店了。威尼斯面具舉世閒名,從這兒可見一斑。

威尼斯人把面具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不知道威尼斯人從何年開始戴面具的,但卻知道早在西元13世紀,就有法律規範面具的使用。在18世紀之前,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從每年的105日起到第二年的610--長達8個月)裡戴著面具工作和生活,可見面具的普遍。王公貴族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裝束,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據說當時穿戴面具者多為落難貴族及避債的賭徒)。但教會認為戴面具進入教會有損教會尊嚴,所以受到教會的禁止。直到拿破崙揮兵南下,征服了威尼斯,才真正瓦解了幾個世紀的「面具客」。威尼斯面具直到西元1979年的現代嘉年華才再度復活。

威尼斯面具的種類主要包含傳統面具、狂歡節面具(Carnival Masks)和藝術喜劇面具(Commedia dell'Arte Masks)幾種類型。

這些面具都有名字,傳統面具,如Bauta,larva;狂歡節面具,如Bauta (or babau)Dama di VeneziaGattoVoltoMedico della Peste;藝術喜劇的面具,如ArlecchinoBrighellaBurattinoCapitan ScaramoucheColombinaDottor BalanzonePantalonePierrot (Pedrolino in his Italian incarnation)PulcinellaZanni (also said Zan, Zane, Zuane)Jester(Jolly)等。

藝術喜劇面具是歐洲戲劇常使用的道具,這些面具會表現劇中人一定的「性格」,在音樂劇「歌劇魅影」裡的「魅影」就戴著面具,一方面遮住被火焚的面容,另一方面卻也象徵著「魅影」的神出鬼沒;現在幻想型面具則是面具藝術藝術家發揮創意創造的新面具風格。

這些面具的製作,會先依造形做成粗坏,打光,然後在上面畫上想要的圖案。在威尼斯巷道中瀏覽的途中,曾見到製作面具的櫥窗,裡面一位工匠正在細心的製作著面具,我忽略了窗台上標著「禁止攝影」的告示,舉起相機正要咔喳的當下,那位工匠即刻閃身,指著告示,內人也在同一時間拉開我說:「不能照相!」

真是不好意思,我倒像成了缺少文化水平的人了。



徐志摩的翡冷翠-->>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