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9 17:23:59瀏覽1370|回應0|推薦19 | |
街頭巡禮威尼斯(上) 威尼斯,因水而成名,因水而發,更有許多預測說道,它也將因水而消失。 從維洛納到威尼斯,購買入城費時就是細雨霏霏,到了餐廳前雨大了些,用完晚餐,到威尼斯Santa Lucia車站前下車時雨似乎又大了些。Cherry為了讓我們輕鬆一點,特別將手提行李交代小船直接送到旅館;人呢?就乘交通船到聖馬可廣場前的碼頭,再步行十分鐘左右到旅館。雖是徒手步行,輕鬆不少,但夜暗天冷加上在細雨中步行,真是冷上加冷。這也讓初到威尼斯的我們,就嚐到了「水」的威力。 據說,現在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幾乎是天天淹水,有的時候水位高些,有的時候水位低些,但都無法避免漲潮帶來的水位上升。為了讓遊客們在淹水時也能欣賞美麗的威尼斯和聖馬可廣場週邊,廣場上和進入廣場的道路上都設有大約兩尺多高,鐵管架上舖設木板建構的人行步道。為了防水,水道邊、建築物門口也都設有防水閘門。 參觀完道奇宮和聖馬可教堂,我們信步來到行政官府,這棟環繞在聖馬可廣場的建築物,是昔日地位僅次於總督的行政官辦公場所。從聖馬可教堂望過去,位在右手邊的是舊行政官府,左手邊的是新行政官府。舊行政官府在12世紀建成,後遭祝融之災焚毀,16世紀時重建。但因不敷使用,所以在16到17世紀時又增建了右邊的新行政官府。 新行政官府二樓以上現在是一座甚大的展覽館,裡面展示許多介紹威尼斯歷史發展的文物,其中也有一些比較現代的展品。 看完展覽,信步走回聖馬可廣場,廣場上,行政官府一樓、位在廣場兩邊的克德利和佛羅里安咖啡座只有不多的客人,或許現在這個季節已過了旺季,也或許是因為積水吧。
走到大運河岸邊,看著人來人往和船來船往的,好不熱鬧。站在岸邊,隔著大運河,右手邊遠方一座像是浮在水面上、有著圓形穹頂的教堂是安康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左手邊有一座高聳尖塔的則是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這兩座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教堂,我們都無緣往訪。 安康聖母教堂是威尼斯共和國政府興建獻給聖母瑪利亞的。這座教堂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築的傑作,頂著巨大圓頂的正堂為正八角形,周圍有六座禮拜堂環繞著。安康聖母教堂有紋飾的三角楣飾和牆壁的下半部重疊,由於位在大運河入口,白色的教堂看起來仿佛從大海升起。歷史上,威尼斯曾兩度受到「黑死病」襲擊。一次是在1347年,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威尼斯喪失了五分之三的人口。第二次是在1630年,奪去了45000人的生命(相當於當時威尼斯的三分之一的人口)。1630年的瘟疫爆發後,威尼斯人向聖母瑪利亞求救,威尼斯共和國元老院立下誓言:如果聖母能將威尼斯從這場劫難中解救出來,就將專門為她建造一座教堂。瘟疫過去後,元老院於1631年決定兌現自己的誓言,由著名設計師巴爾達薩雷·隆格納設計,正式落成於1687年。在聖母安康教堂內有許多著名的藝術作品,面對著主祭壇的聖器室內有描繪舊約聖經故事的壁畫《大衛和哥利亞》,提香創作的頂棚畫、《聖馬可加冕圖》及丁托列托的《迦納的婚禮》等。 位在聖馬可廣場對面聖喬治馬喬雷島上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始建於16世紀中葉,17世紀完工。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知名建築師安德烈·帕拉迪歐(Andrea Palladio)設計,不過在安德烈·帕拉迪歐於1580年去世時尚未完工。教堂的立面由文森諾·斯卡莫齊(Vincenzo Scamozzi)根據帕拉迪歐遺留的設計圖繼續建造。教堂大殿有時被視為是一座巴西利卡(帕拉第奧式建築的最佳典範),也被認為是帕拉迪歐最優秀的作品。旁邊的鐘樓(高75公尺)於1467年開始建造,不過在1774年倒塌,後來在1791年重建。教堂中也展示著許多著名的畫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利契(Sebastiano Ricci)的《Madonna in throne with Saints》、丁托列托的《Last Supper and Fall of manna》,還有帕耳馬·喬凡尼(Palma il Giovane)、巴薩諾(Jacopo Bassano)與多明尼克·丁托列托(Domenico Tintoretto)的作品等。 順著大運河岸邊的史基亞佛尼海岸大道往東走,道奇宮側面拱廊上一塊廣告布招吸引了我的目光,原來那是一幅來自台灣的廣告,上書「TAKE A BREAK—Spatial Variabi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2010 August 26—November 21」落款是「行政院文化建委員會、國立台灣美術館、中華民國外交部、駐義大利代表處、內政部營建署、巴黎文化中心、藝術家協會」。可能是有關於台灣當代藝術的展覽吧,至於是展覽內容是什麼,落款單位多樣,也無從判斷。只是在威尼斯看到台灣來的展覽確也著實令人興奮異常呢?沒時間去一探究竟,把廣告招牌拍下來是一定要的啦! 繼續前行,大道上除了人來人往的觀光客之外,還有不少販售威尼斯面具等的攤位,海岸邊上泊著不少Gondola和比較大型的交通船。再往前行,一群人站在一座拱形橋上拿著照相機猛拍,當然是在拍嘆息橋啦,只是大部分的人不見得知道他們站的這座橋也是有名字的,它叫帕利亞橋(Ponte di Paglia)。 從帕利亞橋望向嘆息橋,只見渠道兩旁建築被名牌廣告布招包住,只能看到嘆息橋中段橋身,幾乎看不出嘆息橋的完整形態。一座舉世聞名的橋及兩旁建築竟被商業廣告遮得嚴嚴的。商業利益凌駕於古蹟文物之上,不只是在嘆息橋,聖馬可廣場上也是大型廣告布幅遮住了不少建築物原貌。這種情形還真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呢! 過了帕利亞橋,岸邊一個小小廣場,有人管這條有些像廣場的大道叫聖馬可小廣場,廣場上有尊騎著馬、披著盔甲、揮著軍刀的銅像,當然不用多花腦筋,在義大利看到這種型態的銅像,多半就是艾曼紐二世囉。 艾曼紐二世銅像立在岸邊終究是一個極引人注目的地標,當然會吸引遊人駐足。繞過銅像,又是一座拱橋。在這兒的拱橋多半會在橋兩側加上斜坡式的引道,主要還是因為淹水的緣故囉。在隆德羅宮(Londre Palace)進入威尼斯的彎曲巷道,打算從這兒開始享受在威尼斯「迷路」的樂趣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