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拱衛蘭陽神龜嶼(3之3)
2010/10/07 15:02:34瀏覽1033|回應0|推薦42

略事休息,繼續滴著汗水一階一階的往上走著,1,000階附近第二座觀景涼亭,更多的夥伴在此打道下山。沿著步道,由低而高,兩旁的植物受地形及高度影響變得比較低矮,樹木都緊靠或分叉,形成樹冠緊連在一起的灌叢狀,主要是因為龜山島山頂、稜脊及衝風的地方,樹木必須緊密靠在一起才能應付強勁的東北季風。大體而言,在觀景涼亭以下區域,地形相對平緩凹陷,森林比較高大,以榕樹等葉片較大樹木為主;涼亭以上,因地形陡峭,季風強烈,植物則以葉小而硬的樹木為主。

終於,台階上的數字從1,500、1,600、1,700到1,706階,401高地這個龜山島的最高點到了,從起登點到此長1,363公尺,有1,706個台階。龜山島最高點海拔398公尺,軍方在此建了座二層瞭望哨所,高3公尺,加起來是401公尺,故名「401高地」。

  

401高地哨所上是瀏覽全島的最佳地點。龜首位在東邊,只見一座隆起的山頭,灌木叢由山頭上一綹綹的向頸部延伸,就像是紮了一束束髮辮;海面上,海底溫泉湧上流的白色湧泉順著水流向南邊形成一道道白、綠相間的水紋;山腳下、海岸邊,沙丘圍成一汪小小潭水,那是龜首潭。偶爾有些雲霧飄過龜首,增添了些許神秘。南邊,一條尖尖的錐狀沙灘龜尾,伸向台灣本島。錐狀底部靠山的地方有一個明顯比龜首潭大的龜尾湖。從名字上的潭和湖,倒也不難判斷誰大誰小了;北邊則是一個大大的圓弧。以整個龜山島的衛星圖來看,雖像龜,卻也有些像是背著殼的蝸牛。

下山比起上山輕鬆了許多,大約只花了一半的時間就回到遊客中心。用餐、歇息已畢,往龜尾湖前進。出了遊客中心往左,來到龜山島上唯一的廟宇,叫做「普陀巖」。普陀巖原名「拱蘭宮」,看名字就知道拱衛蘭陽的意思。拱蘭宮建於清光緒17年(民國前21年),最早奉祀的是一個香火袋,後來居民從唐山請來一尊太子爺哪吒為主神。又由於居民多以捕魚為生,又改奉媽祖,成為島上的信仰中心。民國66年,島上居民集體遷村,媽祖也同時移往大溪拱蘭宮供奉。龜山島列為軍事管制區之後,國軍官兵在原址供奉觀世音菩薩,並將廟名改為普陀巖至今。

過了普陀巖,山腳下一汪小小池溏,有泉水湧出,是龜山島的生命之泉,喚作「冷泉」。過了冷泉就進入龜尾湖的環湖步道,湖面水波不興,在環湖步道的中間有座觀音菩薩乘龍的立像。從環湖步道底左轉上坡到了軍事坑道,坑道前立有「島孤人不孤」碑記。軍事坑道全長約800公尺,是當年國軍的火炮陣地,以一主要幹道聯結八個炮陣地,是台灣東部及蘭陽地區的軍事防禦要塞,火炮以交叉火網的方式佈署,射程範圍涵蓋頭城以南的海域。

出了軍事坑道,順著龜尾湖南岸步道前進,看到一些建築遺址,首先是民國38年建的頭城國校龜山分校,民國43年改為龜山國民小學,居民撤出後改為軍營。接著就是聚落和派出所遺址。在湖畔建有遊憩涼亭和曲橋,正好和對岸的觀音菩薩遙遙相望。走過龜尾湖和這些遺址,一座指引船隻的燈塔屹立在長長的龜尾沙灘上。

繞過龜尾湖,又來到了冷泉附近,旁邊的「毛柿步道」,因步道上一棵毛柿大樹得名。毛柿又叫黑檀,台灣地區只分布在南端的恆春半島、蘭嶼和綠島地區,龜山島毛柿是目前所知最北的一株,樹旁有一座民國28年立的「漁港開鑿紀念碑」。毛柿步道甚短,上下大約只花了十分鐘,算是為龜山島之行作個結尾吧。

回程不再繞島,航程大約只花了來時的一半時間。回首龜山島,沒能看到「龜山朝日」美景,只好用曾任噶瑪蘭仰山書院山長陳淑鈞的「龜山朝日」作個結束吧!

昂然勢矗海門東,十丈朝暾射背紅。

員嶠戴星高出地,咸池浴水突浮空。

山衝泖鼻開靈穴,嶼轉雞心駕曉篷。

自是醮波常五色,對看嶐嶺亦曈曨。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