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道探幽錐麓行(3之2)
2010/09/25 09:04:13瀏覽917|回應0|推薦28

由於地震、颱風的影響,錐麓古道總是在開放與封閉之間徘徊,就在出發的前幾天,還因為一天發生了34次地震而處於封閉狀態。終於,行前錐麓古道開放了,總算得以如願的踏上征途。出發那天是農曆十四,傍晚,一行人由台北出發,途經蘇花公路,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突然,眼尖的同伴看見一輪橘紅色的滿月由海平面升起,有人大叫:「好美的夕陽。」有人回應:「那是月亮,在東邊出現,怎會是太陽。」許是不曾見過如此像夕陽的月亮,叫太陽的仍然堅持,隨著月亮慢慢高升,終於,叫太陽的也不得不承認那是月亮。到了花蓮,用餐、養精蓄銳,一夕無話。

那天一大早,梳洗用餐完畢,太魯閣我們來了。在燕子口下了車,背起背包,由錐麓吊橋開始踏上古道之旅。「錐麓」因三角錐山之麓而得名,錐麓吊橋是一座新近修築的行人吊橋,在沒有這座吊橋之前,要穿越立霧溪,必須下至谷底,再溯溪過河,湍急的溪流,風險性極高。錐麓古道位於流芳橋和靳珩橋間,被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東南稜形成的深窄直立的錐麓斷崖上,是中橫公路未開通前唯一的交通孔道。古道自巴達岡起,至合流慈母橋止,全長10.6公里,修築在海拔750780公尺之間。從吊橋經巴達岡到斷崖駐在所遺址之間,穿越錐麓斷崖這一段,約3.1公里,居高臨下,視野遼闊,是古道中最精華的一段,也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整修完成開放的路段。

從燕子口過了錐麓吊橋,就開始一路上升,由吊橋到巴達岡二號橋的距離雖只有一公里多,落差卻將近600公尺,是一段頗有坡度的階梯步道,這一段之字形上升的道路並不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分,而是太魯閣戰役時日軍的補給道,由於有十多個「之」字形上升近600公尺的步道,因此被日人稱為「電光形道路」。隨著之字形山路上攻,才一公里多的距離卻花了大夥兒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巴達岡到了。

巴達岡是太魯閣語,有「麻竹」及「突擊戰地」之意。日據時代,是古道上最具規模的駐在所,與對岸的布洛灣有座山月橋相聯繫。整個巴達岡概略分為四個平台,除了駐警宿舍外,設有倉庫、住家、教育所、水塔,以及俱樂部等,根據記載,當時巴達岡「廣千三百二十尺,設交易所、療養所、教育所等、收容蕃童二十、蕃社二、蕃人一百七名、警察三十名」[1],可見規模之完整。目前僅留下大門的兩根水泥柱、失去建物的平台,以及建築物地基供人憑弔。

過了巴達岡不久就是巴達岡二號吊橋,根據古道整修紀錄影片,在整修之初,這座高掛在數百公尺山谷上的吊橋只剩橋墩、部分吊索及殘破缺損嚴重的橋板,已經完全不能通行,如今吊橋建壯如新,想想修橋者的艱辛,不得不令人欽佩。行腳至此,不禁要問:「這是二號橋,那巴達岡一號橋在那兒呢?」有人說從燕子口仰望山谷中的那座橋便是,但始終沒能印證。



[1] 金尚德,東台灣展望--太魯閣峽探尋。


古道探幽錐麓行(3之3)-->>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