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7 00:34:33瀏覽4648|回應0|推薦19 | |
Dear 河壩巡(lalaluxi): Dear 河壩巡(lalaluxi): 是不是所有人才都集中在大企業或者大集團之中?難道一些小企業乃至於窮企業就沒有好人才?大型企業集團有他自己的人才養成方式與辦法,由於公司穩定、福利健全的確吸引許多優秀人才進入。然而,在這些大集團中又有多少人才被埋沒,鬱鬱而終呢? 臺灣早年沒有多少大財團、大企業,有的是無數的中小企業,可這些中小企業卻是把臺灣建設成四小龍的主力,也是締造經濟奇跡的主幹。這些企業沒有複雜的人才養成方式,更沒有雄厚資金去挖角其他人才,很多情形是採取土法煉鋼,一步一腳印的開闢自我天空。這些企業所給予的福利,可以說是即興式的居多,簡直毫無章法,接了一筆大單,老闆可以立即拿出一筆錢發獎金、辦桌或者出國旅遊藉以犒賞員工。這種做法雖然沒規矩,卻很得人心。人們喜歡這種突發式的做法,也把這種獎金視為一筆橫財,不僅心存感激,也喜歡把這筆橫財拿來揮霍。這點可以從早期賣場努力促銷打廣告,目的就是看準員工拿到年終獎金後的消費力。 然而,現在的企業透過繁雜的ERP管理系統,美其名爲「績效管理」,讓員工、幹部對着數字斤斤計較,年終犒賞變成制式的分數競賽,少了那種天外飛來的感覺,年終獎金變成員工固定薪酬,當然員工也就不敢大肆花費,購買力相對減低許多。 現代人無法理解早年臺灣那些個中小企業,談制度幾乎毫無章法,談管理頂多也就是人治,談升遷基本上是看老闆心情,這種烏合組合方式何以能夠締造出經濟奇跡?筆者試著就自己以往所見,試著探討這群烏合之眾如何發揮「小而美」的麻雀精神。 早期臺灣曾經是製鞋王國,當然不是那種阿肥、四兩那種級別,而是代工。然而,代工才會看到人才,要不然怎麽會被稱之為仿冒王國?例如客人拿着puma的鞋要臺灣工廠做,但是不能一樣,這時候台灣人的智慧就出來了,puma被改成pama,下標圖改成上揚圖,其他一模一樣(據說後來還被註冊成白馬牌);把Adidas改成Abibas,把三條線改成四條(後來發現4條也有註冊),而愛迪達就變成艾必霸(諸如此類故事不勝枚舉,有家知名的宜家跑就曾深受其害,幾乎在台消失)!除了商標做文章外,在生產技術上當時沒有那麼發達的網際網路,各家都是自己發揮克服技術問題,做出來的品質越來越好,讓大廠逐漸感受到壓力,也因此運動鞋不再是高貴產品而變成夜市便宜貨。這個制鞋業還的確培養出不少技術、管理人才,許多至今仍活躍在中國市場上。台灣人「創新能力」可能不足,但是「應用能力」可就發揮的淋漓透至! 東莞有家台商向日本購買一組最新的設備,但是受限大陸地區電壓不穩定的問題,故障、跳機頻繁,老闆花錢負擔日本技師往返的機票以及食宿費實在苦不堪言。誰知有回他以前臺灣工廠的水電工到大陸找他敘舊,經他稍微整改,機器從此不再當機,正常的很,連日本技師都把他的方法拍照、錄影傳回日本母公司,可見外來高僧不見得就比本土和尚來的強。 在早期環境下,幹部與工人之間的關係不是數字,而是情感。幹部管理的員工不是國中剛畢業就是從農村釋放出來的歐巴桑,這些人任勞任怨,說加班就加班,要通宵幹活就通宵幹活,領着微薄的工資,卻甘之如飴。工作環境夏天熱得要死,冬天冷得要命,但是吃飯時額外給予的綠豆湯、冬瓜茶就讓員工高興不已。員工一有情緒問題,幹部立即予以關心,甚至許多人都是在工廠找到另一半。這種半農半工的形態,使得老闆可以專心對外,即使資金周轉不靈晚發幾天工資,工人也都能體諒。在那種環境下,没聽到過勞、或者有工人受不了壓力而跳樓。沒有制式的三節獎金,代之的是粽子、月餅、柚子。如果有員工結婚,老闆通常會擔任當然的證婚人(不必像X先生如此躲躲藏藏),勞資關係除非是真的拿不到薪水,否則一直是穩定和諧的。 這類型工廠,每個人都是工廠的螺絲,「原來我那麼重要!」的現代新型管理概念,在這裏變成是那麼順理成章。客人拿樣品,就有版房人員解析、打樣,採購人員依據結構尋求成本提供業務做報價參考;接到訂單就有現場班長、組長、課長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安排順暢產線生產,每個人的發揮似乎就那麼的理所當然!班長、組長、課長主要工作是解決產缐問題,而不是躲在角落打分數!哪個組員速度變慢或者品質變差,會利用言語技巧的提醒員工注意,而不是責罵、扣分! 上述的工廠人才在哪裏?對老闆而言,每個人都是他的寶,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現在人才荒成為顯學的時代,留才抵不過流才是企業主的困擾。好好留意自己周遭,及時解決流才問題,增加留才的力度,似乎比徒呼没人才來的直接有效的多!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