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非成敗誰先覺? 進退存亡我自知?
2005/11/15 14:42:18瀏覽1086|回應0|推薦0

古籍記載相當於西元前2697年,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究五行之情,占鬥綱所建,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到西元1983癸亥年為止,60甲子週期已經4680年,60年週期循環也轉了78次了。

太乙數統宗記載:「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註:夏朝正月建寅,周朝建子,自漢朝以降年首建寅,故此甲子年甲子月以今之曆法乃上一年即癸亥年之甲子月也。),天心氣運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皆合於子,是為上元。」

根據王能傑先生編著之中國甲子紀年考一書(註:台灣青蓮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謂自古以甲子紀日,未有甲子紀年。逮王莽篡漢後,劉歆依天道之帝出乎震思想,又依歲星應土德,乃創戊辰為始之甲子紀年方式,王莽初始元年紀年戊辰,時當西元8年。

近代出土的殷商龜殼與牛胛骨(甲骨文片),的確已有用來計日與計年的干支表,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六十甲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河南省濮陽市一座距今已6000年古墓裡,發現一幅用蚌殼拼成的龍,虎以及北斗的圖像,斗柄用人的脛骨拼成,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及北斗七星乃古人觀察天象之恆星組合,又稱之為大辰,由此可證早在6000年前的黃河流域,已有觀天象定時曆之文化存焉。

今距黃帝年代久遠,紀曆或非必自黃帝始,但古今高明夥矣,稽考天數,推察陰陽,以太乙數而推天運吉凶,以六壬而推人事吉凶,以奇門而推方位吉凶,以年月日時而推人命運吉凶,起碼歷數千餘年,而未嘗於沿用之曆法有疑,則在中國地區紀曆干支之正確性,堪信無虞。

大撓氏之所以能正確勘定紀曆應該使用何等五行性質之干支,及掌握時間週期循環性,與他對於北斗七星等天象觀察入微,實有莫大關聯。是故,所謂太乙,指的就是以北斗七星為基準的一套曆法。

邵雍,字堯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西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時)生於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邵雍與張載、周敦頤、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他的著述《皇極經世》及其所反映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易學哲學史及宋明理學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皇極經世》的主要內容是把歷朝歷代的人事總括於《皇極經世》一書之中,以元、會、運、世作時間的計量單位。

自太極渾沌一氣到天地開闢再到地毀天滅再到渾沌一氣的週期是129600年。每個週期都有開物至閉物的迴圈。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就是三張歷史年表,只是時間有長短不同與所記人事有詳略不同而已,試圖通過這樣的記載讓人們相信,上下三千年間的治亂興衰與因革變化,似乎同天時之間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

邵雍的主要著作是《皇極經世》與《伊川擊壤集》。我們研究他的先天之學,也應研讀《伊川擊壤集》中一些反映先天之學思想的詩。至於《梅花易數》一書,明季本于《易學四同別錄》中已斷定為後人托“康節先生”之名而作,並說該書出於元末。

一元=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筆者以129600年大週期除以60=2160年,完全等於歲差行走黃道一宮的長度2160年,這點是值得深究的。2160年再以30年為一個時間之窗,2160年總共有72個30年邵雍以30年為一世,作為一個歷史循環的基本單位,筆者認為這的確是很準的方式之一,太乙術數以19年為一個基本單位也是另一方式,從現代時事占星術而言,基本循環單位事實上有好幾種一起在運行,最常見的還有18年莎羅週期、20年土星與木星交會週期、22年太陽磁週期等,大都介於18~22年之間,《皇極經世》的30年週期反而是一個特例。很準的不過從現代時事占星的角度看,30年正好是土星公轉一周天的數字,古代中國人早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受,更何況30+30=60甲子循環,例如每逢庚子年都是壞年,所有研究史學週期的人都知道,還有就是12年週期循環,明擺著就是木星公轉一周天的數字,中國古代占星學早就有一個定律:木打寶瓶,每逢牛年都會出現政治經濟上的大災變...現代中國歷史最大的災變是發生於1949己丑年牛年! 甚麼年份都好,但偏偏毛澤東卻選在牛年建國,聽說毛澤東很喜歡算命,他真的是昏頭了,如果繼續沿用中華民國這個招牌,1912壬子年可比1949己丑年吉祥多了,當然,六十甲子裡面真正吉祥的並不

是壬子.己丑....這涉及高段八字命理玄機...不方便透漏,這裡僅僅點到為止,例如王永慶出生的丙辰龍年就非常好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rich&aid=10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