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倫敦泰晤士河漫遊
2013/08/23 00:00:00瀏覽3314|回應16|推薦148

29/May/2009 (五)

這趟旅程雖名為「漫遊英倫小鎮之旅」,但終究我們還是回到了進出英格蘭的門戶─倫敦。作為大不列顛的國都,倫敦擁有豐富而傲人的人文景觀,然我們僅在此停留兩天,因此以自由隨興的方式,任憑各自在三千弱水中取飲自己所需的那一瓢。

蕩氣迴腸的音樂劇之夜

倫敦西區赫赫有名的劇院,歷久不衰地上演著一齣齣膾炙人口的音樂劇,這是來到倫敦不容錯過的藝文饗宴。2002年頭一次到訪,陰錯陽差看了一齣較新的可自己卻不喜歡的劇碼;這次毫不考慮選擇了正宗經典的《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即使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無論如何也要補修這門學分。

倫敦的音樂劇,除了透過網路或到劇院購票之外,還可以在上演當天到半價票亭去撿便宜戲票。倫敦最著名的劇院區─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附近聚集了將近40家劇院;散落著許多半價票亭,出售當天西區劇院尚未賣出的戲票,但每個票亭出售的劇碼不盡相同。我們在傍晚時分來到這裡,找了一家有賣《歌劇魅影》戲票的票亭排隊,看到「Half Price」這字眼叫人興奮又期待!終於輪到我們買票了,但當售票員告知只有8折票時,代表購票的我當場傻眼─不是半價嗎?不敢擅自作主,趕緊把幾個同伴叫來商量,結論是維持原議─8折就8折吧!再度回到售票窗口,售票員又說8折票已不夠賣我們數人,瞎米…就這短短一分鐘票已經又賣出許多張了!這次不敢再遲疑,當機立斷買了,9折票我和姐姐吸收。原來半價票亭的戲票數量有限,所謂「Half Price」的意思實際是「半價起」,但那畢竟少之又少,而且座位肯定不理想,先來的先撿便宜,後來的當然選擇就少了。我這劉姥姥算是長了見識了!也罷,我買到的是第5排中間區的座位,£49.5的票價再貴都比台灣便宜。

買好票後利用開演前的時間解決晚餐,就在附近的簡餐速食店買了羊肉Kebab(沙威瑪),在廣場附近邊逛邊吃。烤得滋滋作響的羊肉香氣四溢,加上新鮮生菜包在口袋薄餅裡,那是我吃過最好吃最難忘的Kebab,後來在原產國土耳其及希臘吃到的都無法相提並論!然好吃當然也不便宜,外帶一個要價£4.8!即使如此,兩天後要離開倫敦之前,我和姐姐刻意又繞到萊斯特廣場這裡來再大快朵頤一次,希望永遠記住這美味!

倫敦奇觀─入夜後剛下班的男人拎著公事包排隊等著進去酒吧小酌一杯。

《歌劇魅影》在Her Majestys 劇院演出,我位於第5排的座位可以充分感受臨場感。華麗的序幕揭開、氣勢磅礡的主題音樂響起,我就已經感動到掉眼淚了!《歌劇魅影》劇情大家耳熟能詳,魅惑感人的劇情、曲曲動聽的音樂、華麗的道具佈景、劇中水晶吊燈突然墜落從我頭上盪過…種種的震撼,無疑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劍拔弩張之際,Christine的一吻讓魅影的靈魂獲得救贖,也化解了千鈞一髮的危機。唯有愛,可以戰勝生命的黑暗!歩出劇院,餘音繚繞蕩氣迴腸,悸動的情緒久久無法平息,心靈也似喝了雞湯似地充盈馥郁!

30/May/2009 (六)

泰晤士河漫遊

位於英格蘭東南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發源自葛羅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向東流經牛津、倫敦等重要城市,在Essex附近注入北海,全長約346公里,是英格蘭最長的河流。倫敦以下河段可通行吃水十公尺的船隻,極富航運之利,是水面交通繁忙的都市河流,腹地經濟發達。

泰晤士河蜿蜒流過倫敦市中心並將之分為南北兩岸,流經之處幾乎涵蓋英國歷史、文化及政經首要區域。河畔沿岸林立著西敏寺、國會大廈、大笨鐘、聖保羅大教堂、倫敦塔等人文歷史地標;近幾年來,倫敦眼、千禧橋、新市政大樓等現代建築也相繼誕生。我們選擇最精華的西敏橋至倫敦塔橋河段,以搭乘遊船及徒步的方式,漫遊古典與現代兼容並蓄的泰晤士河風光。


國會大廈與大笨鐘

舉世知名的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雄踞於泰晤士河西岸,緊鄰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原址最早是建於1016年的皇室宮殿,歷經數百年的變遷及整建,1834年的一場大火幾乎將西敏宮完全燒毀。1840年在建築師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設計規劃下,開始西敏宮的重建工程,工程前後歷時約30年,保留了倖存的西敏廳(Westminster Hall)和聖史蒂芬堂(Chapter House of St Stephens )等古蹟,成為古老與現代建築的美麗融合。

長約300公尺的垂直哥德式建築(perpendicular Gothic style),巍峨矗立於泰晤士河岸,與河水交相輝映出雄偉壯麗的景觀。龐大的建築約有1,100個獨立房間,目前是英國國會(上下議院)的所在地,與西敏寺同於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國會大廈西北角的鐘塔(Clock Tower) ,就是鼎鼎大名的大笨鐘(The Great Bell - Big Ben)所在地。鐘塔原建於1288-1290年愛德華一世時期,最早名為「Great Edward」,後來又稱為「Great Tom」。1367年重建的鐘塔於1707年倒塌而荒廢。1834年西敏宮毀於大火後,建築師Sir Charles Barry重建西敏宮的同時,並採納女王的鐘錶師Benjamin Lewis Vuillamy的意見,將鐘塔列入重建計畫,於1843年動工興建,96.3公尺的高塔於1859年完工。鐘塔的華麗裝置,則大部分得歸功於Augustus Welby Pugin 的設計。2012年6月26日,英國政府宣布為慶祝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將大笨鐘所在的鐘塔正式改名為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

鐘塔外牆四面上各有一個鐘面直徑7公尺的巨大時鐘,但大笨鐘(The Great Bell - Big Ben)實際指的是鐘塔內部直徑2.7公尺、重13.7噸的大共鳴鐘。大笨鐘先是由Vuillamy著手設計規劃,另有許多鐘錶師參與其中,計畫終因意見分歧而告吹;又經天文學家Sir George Airy於1846年訂出大鐘的競逐設計條件,卻因嚴苛的標準而使得興建計畫延宕了7年;至1852年確定由Edmund Beckett Denison設計打造,惟隔年Denison即過世,而由其繼子Frederick於1854年完成這座大鐘。其誕生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大笨鐘自1859年鐘塔落成的5月31日安置於鐘塔之內起,根據格林威治時間每隔整點就以鏗鏘的鐘聲報時一次,百餘年來精準無誤。2009年6月1日,歡慶啟用150週年。

Big Ben」原本是對鐘塔內部大笨鐘的暱稱,後來則延伸為鐘塔(Clock Tower)、大笨鐘(Great Bell)與大時鐘(Great Clock)這個綜合體的統稱。而「Big Ben」的由來,較可靠的說法是與首任(1855-1858)行政官Sir Benjamin Hall的名字有關。


倫敦眼 London Eye

為慶祝千禧年而誕生的英航倫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或稱為千禧輪(Millennium Wheel),是由英國航空與英國著名的杜莎旅遊集團(The Tussauds Groups),共同延攬David Marks 和 Julia Barfield兩位建築師設計完成。巍然矗立於泰晤士河南岸,與英國國會及大笨鐘對面成犄角之勢。

倫敦眼共有32個坐艙,每個坐艙可載客25人,在空中360度旋轉一圈需時30分鐘。高達135公尺的倫敦眼,擁有俯瞰倫敦市區美景的無敵視野。我因為在飛抵倫敦當天已經在飛機上欣賞過倫敦市容了,所以就決定把將近20英鎊的門票省下來了。


聖保羅大教堂(St.Paul Cathedral),因為戴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而舉世知名。教堂最早建於西元604年,經歷1666年倫敦大火而成斷垣殘壁,由列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設計重建,成為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高達110公尺的圓頂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德教堂。

塔橋旁的北岸上矗立著中世紀風格的高塔和城牆,這就是以幽禁和處決王室及政治犯而聞名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倫敦塔以白塔(White Tower)為中心,興建於1078至1097年間,由內外兩層城牆和22座高塔、堡壘交錯而成。曾是皇室居所,後來因為宮廷鬥爭而淪為陰森恐怖的皇室監獄,每一座塔都有各自的故事與滄桑。目前是英國國家兵工器和倫敦塔博物館。


橋 橋 橋

泰晤士河沿岸有著數不清的橋樑,光是我們搭船遊覽的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至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河段,就有10座風格不同、景色各異的橋樑。外型優美的滑鐵盧橋、義大利風格的黑修士橋、現代感十足的千禧橋、最具地標象徵的倫敦塔橋…,這些經典的知名橋樑,風華各異地屹立於泰晤士河上,各自述說著不同的歷史與故事。

蘭貝斯大橋(Lambeth Bridge)

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

Hungerford 大橋

滑鐵盧大橋(Waterloo Bridge)

黑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

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是倫敦第一座專為行人徒步而設計的路橋,是Norman Foster設計團隊挑戰傳統的科技結晶。計劃案總監Roger Ridsdill Smith如此形容:「希望讓千禧橋在夜裡看起來像輕薄的光刃,在白晝像剛製的緞帶。」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建於1894年,是當時的第一座雙塔升降式大橋。橋身由四座塔形建築相連,中間的雙塔高聳於泰晤士河上,遇有大船通過或特殊場合,鋼骨結構的橋面可以升起達40公尺高、60公尺寬。兩個塔頂之間的空中走廊,可盡覽泰晤士河風光。新哥德樣式的橋塔與岸邊的倫敦塔相呼應,成為倫敦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泰晤士河千年以來經常改道、氾濫而為患倫敦市民,為因應暴漲的水流及日漸繁茂的船運,因此而有19世紀末改造大橋墩及升降橋面的設計構想。若說 2000 年加入泰晤士河大橋行列的千禧橋是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則倫敦塔橋可視為當時邁向20世紀的創意工程;百年一次的橋樑科技更新,昭顯倫敦與時俱進的時代腳步。


顛覆傳統的現代建築

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團隊,為古老優雅的倫敦市區置入了幾個驚世駭俗、現代感十足的建築,包括蘇黎世保險總部、新市政廳及千禧橋。

以環保概念打造的新市政廳(City Hall),透明的玻璃外觀象徵「透明的民主程序」,內部多處開放民眾參觀,所以被暱稱為「倫敦客廳」(London’s living room)。

蘇黎世保險總部(Swiss Re Headquarters)這座子彈造型的奇特建築,坐落於西堤區的金融中心,為倫敦古典的天際線投下一顆震撼「彈」。

在歐洲許多城市都有搭船遊河的經驗,舉凡巴黎的塞納河、布拉格的伏爾塔瓦河、布達佩斯的多瑙河…,河流所經的老城區建築風格一致、情調悠閒浪漫是其共同特點。然賞遊泰晤士河則明顯感覺不同─寬闊忙碌的河流往來船隻頻仍,沿岸的城市建築、橋樑新舊雜陳風格迥異,古典優雅與標新立異並陳,混亂突兀中協調隱現─瀏覽河畔風光之餘,也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之間所激盪出來的城市新生脈動。漫遊泰晤士河於我需要調整心態─雖然少了浪漫唯美的情調,但卻多了新舊文化衝擊的探索趣味!

本文資料參考:

1.英國 / 遠流出版公司

2.英國經典之旅 / MOOK

3.http://www.riverthames.co.uk/

4.http://www.parliament.uk/

感謝~~~

2013/08/23 17:30
Dear Bianca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倫敦泰晤士河漫遊」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美食|部落客帶路,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電小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重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24 00:06

有一次去倫敦旅遊, 到達的當晚也是趕去Hay Market的 Her Majesty's 劇院欣賞歌劇魅影, 整晚陶醉在Andrew Lloyd Webber優美的旋律裡, 演員唱作俱佳, 歌劇故事動人, 盪氣迴腸, 觀眾如癡如醉, 第一晚的倫敦就令人難忘!  

Bianca 在湛藍天空下漫步倫敦, 欣賞泰吾士河的兩岸風光, 知名觀光景點盡收眼底, 真是一大享受喔~  

Bianca(kuopaiyen) 於 2013-08-25 13:05 回覆:

第二次到倫敦,作對了這件事。儘管《歌劇魅影》DVD看了又看、聽了又聽,但現場的感覺還是不同,磅礡震撼的氣勢、扣人心弦的劇情和音樂,真的讓我如醉如痴,感動得眼淚流不停,看完差不多也不用卸妝了!大笑 重陽有相同的經歷,不會笑我反應誇張!害羞

老實說,從如詩如畫的英格蘭鄉間來到倫敦這個大城市,心情上有點調適(振作)不過來,所以還是繼續以輕鬆的心態漫遊,才能從容欣賞新舊雜陳的泰晤士河風光呢!得意

謝謝重陽!^^


竹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23 15:21

縱然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劇目

可是氣勢磅薄的音樂和現場扣人心弦的感受

還是值得再一次回味和感動的~


        
Bianca(kuopaiyen) 於 2013-08-25 12:46 回覆:

儘管《歌劇魅影》的DVD看了又看、聽了又聽

然現場磅礡的氣勢和臨場感還是不同凡響

強烈的震撼 深深的感動...

謝謝竹子姐的瞭解!愛你喲!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23 10:47
英國的母親之河
一部流動的歷史
一冊豐富的人文
緩緩見證了繁華
悠悠貫穿了古今
Bianca(kuopaiyen) 於 2013-08-25 12:40 回覆:

浩浩湯湯 貫穿古今歷史

悠悠流淌 見證歲月繁華

悠遊泰晤士河 回溯豐碩既往  迎向燦爛未來

謝謝多硯坊!^^


Kitti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23 10:11
剛剛才從那裡回來再看照片好親切啊!橋我們只去了塔橋,其他的也很漂亮,特別是您在船上照的角度更完整!
Bianca(kuopaiyen) 於 2013-08-24 23:47 回覆:

自己走過的路,再看看別人的足跡,就容易產生共鳴。得意

比起歐洲其他都市裡的河流,泰晤士河實在太寬闊了,所以橋樑的相片拍得不太理想。

謝謝KittiO不嫌棄啦!害羞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23 08:47
看太多英國連續劇,一聽到THE TOWER就嚇壞了。哈。
Bianca(kuopaiyen) 於 2013-08-24 23:38 回覆:

哈哈...James是被嚇大的喔?懷疑

不過英國許多古老的Tower確實都上演過悲慘而驚悚的歷史,像這Tower of London就是。難怪您聽到就腿軟!大笑


曉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23 08:30

有一年到倫敦出差,那時正是盡興玩的年代,什麼事兒都沒記,這陣子,正在後悔當時照的不夠,忘了許多。

好謝謝這適時的分享,一點一滴的記憶好似都回來了呢!而且出自妳筆,連一些細節都似曾相識。那年的倫敦行也是晴空萬里,而我還是用膠卷的相機呢!

Bianca(kuopaiyen) 於 2013-08-24 23:29 回覆:

謝謝曉澄!^^

事實上我在部落格寫遊記也是這兩年的事,過去─就像2002年第一次拜訪英國時,以底片相機拍照總是惜"片"如金,當時也不曾想過有一天會經營部落格,所以多數相片裡面都鑲嵌著人物,很難派上用場。現在分享的都是近幾年相機數位化之後的遊蹤。

拍照之於旅行,也常令我陷入掙扎─雖明知最動人的風景其實隱藏在那框不住的情境、氛圍中…,可卻又忙不疊地想要以鏡頭為當下的美景定格;畢竟,在記憶日漸褪色之後,這些影像又是多麼珍貴啊!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