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1 22:31:22瀏覽3329|回應1|推薦33 | |
災異思想在《尚書‧洪範》已有端倪,《左傳》好記載災異,西漢董仲舒則有系統的論述。他對漢武帝說:「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之行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董仲舒又說:「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人之一端也。」《春秋繁露‧卷八》說:「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上引三條資料,談中國古代災異思想或天人感應思想者,極為重視。以董仲舒之意,自然(天然)災害是「災」,天象日月星辰之怪是「異」,上天對人間施政不當先以「災」譴告之,不改弦更張,再以「異」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今日科學眼光而言,天然災害已足造成人民傷亡、財產損失,日蝕月蝕星辰之怪,反而不會造成傷亡損失,董仲舒的論點有時代的侷限性,他的目的主要是以「神權」抗衡「君權」,試圖節制「君權」。 李文海〈中國近代災害與社會生活〉中說:「按照《清史稿》的說法,自然災害的種類,除去一些迷信的內容,還包括:恆寒、恆陰、水潦、淫雨、雪霜、冰雹、恆燠、恆暘、災火、風霾、蝗蝻、疾疫、地震、山頹等等。如果只講常見的災害,至少也應該提到水、旱、風、雹、火、蝗、震、疫諸災。」(《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378)愛詩網所建構的《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所收的災異類詩歌,幾乎已包羅殆盡,所增者為一些寫到日蝕月蝕的詩歌。 筆者目前所見戴雅芬《臺灣天然災害類古典詩歌研究─清代至日據時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王文顏教授指導,191頁)一書為對此一論題較具系統性的研究。此論文將天然災害類的臺灣古典詩歌分成三類,即:地震類、風災類、旱潦類。筆者以為,這三類雖已涵蓋大多數的臺灣天然災害,但仍有不足,例如:疾疫類的臺灣古典詩歌也很多,而且傳染病(瘟疫)影響人民生命巨大,應該不能避而不談。此論文對她所設定的三類詩歌,討論尚稱詳盡,涉及天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及慘況,也談到政府民間的救濟工作,基本上,屬於歷史學及社會學的研究,然而本論文又另設「天然災害詩歌的藝術成就」一章,可見戴雅芬的研究,沒有忘記詩歌美學,這是頗可喜的。 美國浩韋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說:「若是沒有真實處理人生,風格的幽雅、發明的才智、結構的機巧只是多餘的累贅。寫實主義最大的貢獻是讓文學撇離浪漫主義才子佳人、非常態的人性書寫。寫實文學不僅要有倫理觀(ethics),也要有美學觀(aesthetics)。不能進入美學殿堂的作品,不是文學的課題。『反映』人生的積極意義,不只是被動地報導事件,還要讓本身的書寫成為美學事件。」(引自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自序〉頁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臺灣古典詩人的災異書寫「真實處理人生」的態度,應該沒問題,他們也有倫理觀,所可注意的是,我們也應發掘他們詩歌中的美學價值。 法國文學理論家A.J.格雷馬斯說:「『私人敘事』(private narrative)是建立在個體體驗基礎上的記事,內容涉及個人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我們把那些題材宏大、風格宏偉的史詩性質以及許多建立在集體經驗基礎上的記事叫『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A.J.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頁335、431)戰爭與災異常常以「宏大敘事」呈現,筆者以為,以古典詩來說,「宏大敘事」常常以古體詩或歌行的體裁表現,形式的宏大,常常配合內容、題材的宏大;但戰爭與災異也未嘗不可以「私人敘事」呈現,而近體詩的律絕體裁,就很適合。這是我在通讀、瀏覽戰爭與災異類臺灣古典詩歌後的看法。 以下舉蔡元榮載於1907年1月24日《臺灣日日新報》的三首組詩說明: 斥鹵孤懸一海中,那堪遍地起螟蟲。西疇稼穡無遺類,南畝禾苗剩幾叢。多肆饕餮穿葉敗,別生利喙喫根窮。吞蝗何處尋唐主,眾O能將一掃空。(蟲害) 瘧疾罹人鼻亦酸,陰陽變態幾多端。三冬不暑偏頻熱,六月無霜獨苦寒。身顫亢床隨柳舞,頭攲孤枕伴燈殘。縱然絕處逢生命,骨槁形枯元氣殫。(瘧疾) 箕伯揚威捲海溟,乘螭噴沫野無青。陰霾匝地山搖撼,濁浪排空日晦瞑。瓜果殘餘根朽腐,花生瘦盡幹凋零。老天不雨金和粟,遍地饑民盡鵠形。(鹽雨) 澎湖在1906年遭遇荒災,餓殍、病瘧、賣子等等情形,在澎湖屢見不鮮,像這樣的題材用「宏大敘事」表現的詩歌也有,但蔡元榮以律詩呈現,唐贊袞寫瘧疾以雜言古詩表現,可以展現更多內容與情感。災害有時不是單一的,風災可能伴隨水災,也有可能同時造成瘟疫流行。風師箕伯揚威,造成澎湖鹽雨,也是複合型災害。 「吞蝗何處尋唐主」用唐太宗吞食蝗蟲,希望將災害轉移到自己身上,不要禍害百姓的典故,這是此詩的「倫理觀」,希望有愛民如子的官吏挺身而出。「西疇稼穡無遺類,南畝禾苗剩幾叢。」一聯,筆者認為極好,具詩歌的美學價值。漢語古典詩典故繁多,這是普遍現象,在閱讀、分析時,也是必須注意的面向。 歷史學,社會學,詩歌美學,倫理觀,美學觀,宏大敘事,私人敘事,用典,以這些面向觀看臺灣古典詩歌中的災異,大概是可行的閱讀策略吧!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