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古典詩歌中的疫病書寫(林耀潾 撰寫)
2014/06/17 01:40:01瀏覽3569|回應0|推薦43

我通讀《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以後,發現書寫疾疫的詩歌涉及鼠疫、霍亂、瘧疾、麻疹、天狗熱(登革熱)、檢疫、逐疫祭典諸主題,本文即以此為範圍,探論之。

清代白族詩人師道南(1772─1800)的〈鼠死行〉,周錦國以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文字細緻記述死鼠與鼠疫發病關係的詩歌,在文學上、醫學上都有重要價值。」洪亮吉《北江詩話》評論道:「道南賦〈鼠死行〉一篇,奇險怪偉,為集中之冠。」〈鼠死行〉全詩如下:「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坼堵。晝死人,莫問數,日色慘淡愁雲護。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兩人橫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氣燈搖綠。須臾風起燈忽無,人鬼尸棺暗同屋。/烏啼不斷,犬泣時聞。人含鬼色,鬼奪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黃昏遇鬼翻疑人。/人死滿地人煙少,人骨漸被風吹老。田禾無人收,官租向誰考?/我欲騎天龍,上天府,呼天公,祈天母,洒天漿,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歸,黃泉化作回春雨。」周錦國分析說:「第一節是詩歌的重點,押姑蘇韻,寫出了老鼠死去,隨後各地百姓因此而慘死的情景。這一節寫得非常悽慘、愁雲慘淡,極為強烈地寫出了鼠疫流行時異常恐怖的氣氛。第二、三節則是寫人死後籠罩在村莊的驚悚氣氛,烏鴉不停地啼叫,狗也在發出哭泣之聲。這兩節是從宏觀方面加以描寫,寫出人煙稀少、田地荒蕪、村莊衰敗的景象。面對此情此境,詩人只能發出一個書生的吶喊、願望。(第四節)奇特的想像為慘烈的現實添上了一線生機、一縷希望,讓人們憧憬著有一天這願望能夠實現。」(周錦國〈清代白族詩人師道南及其名作〈鼠死行〉評析、考訂〉《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1期,頁124─129)清代發生在雲南的鼠疫,死者約73萬之眾,師道南及其眾多親友都死於鼠疫,師道南得年29歲,師道南親身面臨鼠疫,也死於鼠疫,他的這首〈鼠死行〉極為珍貴,這是慘絕人寰的瘟疫書寫,屬於「宏大敘事」。此詩也有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疫鬼思想,以為疾疫是由疫鬼作祟而起。

蔡佩香〈百斯篤〉,有序:「瘟疫者,天地之戾氣濁氣,釀於其間,伏之則為瘟,瘟者溫也;發之則為疫,疫者役也,故瘟疫流行。其毒先見,鬱而成慘,中之者則肢體熱毒薰蒸,結成肉核,鼠先而人繼之,如役使然,是之謂溫役也。人無分男女大小,蔓延滋甚,似有不即撲滅之勢。余旅寓淡江,目睹心傷,爰成七絕,非敢言詩,深冀天心悔禍,聊歌當哭云爾。」、「人生疾病總求醫,診斷時分真與疑。急報地方防疫部,挑來藥水洗階墀。(其一)」、「驚心惹得觸心悲,鼠疫披猖又此時。十二街中人抑鬱,驅除無計救燃眉。(其二)」、「緊閉雙扉斷絕題,斜陽里巷草萋萋。黃箋寫就當門貼,能使行人首盡低。(其三)」、「菌毒由來自鼠生,臺人遇此仗神明。瓣香合掌喃喃誦,默禱慈雲菩薩聲。(其四)」、「釵裙倉卒小西城,避病深深院幾坪。四壁哀音淒絕甚,同胞剋日慶重生。(其五)」百斯篤即是鼠疫,英譯pest,俗稱黑死病。鼠疫的帶原者是鼠類及其他嚙齒動物身上的稈菌,以跳蚤為媒介傳給人類,具有高傳染性和致死率。蔡佩香此組詩寫於明治40年(1907)。日據時期臺灣鼠疫的大流行期在1896─1917年間。其一寫鼠疫發現後,必須通報地方防疫部,防疫部會派人消毒。其二寫面臨鼠疫的驚恐與無計可施。其三寫罹患鼠疫之家,會被貼上黃紙,他人會走避之。其四寫臺人求菩薩消除鼠疫。其五寫婦人避病小西城,四壁哀音淒絕,期待早日康復。蔡佩香有「菌毒由來自鼠生」之句,已有科學認知,然序言天地戾氣濁氣云云,又是傳統想法,頗為矛盾。師道南〈鼠死行〉是歌行體,語言質樸自然,接近白描。蔡佩香〈百斯篤〉是七言絕句組詩。師道南生於乾隆38年(1772),卒於嘉慶5年(1800)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付鼠疫幾乎無計可施,師道南〈鼠死行〉寫得最多的是鼠疫造成大量死亡的慘狀。蔡佩香〈百斯篤〉,詩題就是外來語的漢語音譯,詩中有「防疫部」、「藥水」、「菌毒」的近代語彙,在詩中也提到政府的防疫措施。

日據時期大正8年(1919)夏、秋兩季,全臺爆發霍亂傳染病,死亡率曾高達80%。有鑑於此,日本官方提出海港檢疫、設置檢疫委員、實施隔離、成立消毒班本部、交通管制、衛生宣導、預防注射等具體檢疫措施。但有臺灣詩史之稱的洪繻,其〈檢疫嘆〉五言古詩卻充滿對日本官方措施的批判。「睢盱海東國,其俗與人殊。暴殄待民物,行與疫鬼俱。檢疫入人家,橫將老幼驅。刀圭及針藥,刲剖死人膚。云欲免傳染,須焚死者軀。到處人惶惶,有病應受俘。不許在家養,病院非虛拘。或有諱病人,一死如偷窬。亦有無病人,羸黃以病誣。封守死者家,禁錮七日逾。‧‧‧疫死柔於水,檢死暴於火。水火兩無情,萬物為么麼。」官方的檢疫措施或許有嚴苛之處,但解剖、焚燒病死者遺體,隔離七日以上,人民似乎難以忍受。致死傳染病的蔓延,人心容易慌亂,也許要相信科學防疫措施,才能遏止疫情。許夢青〈苦疫行〉也有略似不滿隔離措施的詩句:「一旦查有病疫者,閤家閉之至七日。七日之中或再病,牢守嚴防必二七。嚴防牢守無窮期,不使家人偶亡逸。」

唐贊袞〈余在臺南患瘧已痊,解任過廈,瘧忽大作,纏綿兩月,其苦萬狀,瘧鬼出祟,作詩驅之,亦昌黎驅鱷意也。〉這是首雜言古詩,前半部寫自己得到瘧疾的情狀,有如下詩句:「忽如寒冰獄中之囚犯,忽如熾炭甕底之罪孥。三百六十骨節,節節醋浸酥。四萬八千毛孔,孔孔汗滴珠。一鬼甫去一鬼來,恨無葛翁之仙符。壯夫當之猶膽怯,況我脆弱之頑軀。」後半部由瘧疾想到人生哲理,瘧鬼聽了大悟,離唐贊袞而去,詩句如下:「人生正如瘧,日與寒熱俱。百年尚可耐,何必爭須臾。熱吾視之為夏扇,寒吾視之為冬鑪。達人古今等旦暮,以日抵歲何傷乎!瘧鬼大悟廢然返,伎倆止此毋庸驅。我復神旺跏趺坐,鬼已銷聲匿跡鷺島之東隅。」此詩仿韓昌黎〈祭鱷魚文〉,屬於諧謔文學。詩中把瘧疾之來視為瘧鬼作祟。

蔡佩香〈病瘧偶感〉:「病床終日夢神仙,寂寂秋簾葉雨天。扶杖窺籬憐菊瘦,賦詩遣悶怕魔纏。髭鬚盡夜抽三寸,寒暑經朝似一年。藥鼎西風憔悴甚,那堪壯志問凌煙。」蔡佩香為瘧疾所苦,再也沒有立功朝廷,圖像繪於凌煙閣的豪情壯志了。這屬於「私人敘事」。

黃水沛(1884─1959)〈麻疹〉為七言古詩,其詩如下:「乍寒乍煖病人天,小兒痲疹愁蔓延。比鄰吟症方盛出,蕩邪亟與茅根煎。痰嗽咽乾肌又熱,未解呻吟更為憐。苦心一樣癡父母,全憑啼笑作顰嘕。夜來不寐因問卜,瓣香日禱諸神仙。幸是刀圭奏效速,迎刃而解時疾痊。天性之親喜奚似,曉起顏色爭春妍。願兒長大為人父,視子無改父當年。」黃水沛的兒子得麻疹,求醫、問卜、祈禱,焦急萬分,憐惜小兒不會呻吟,小兒啼笑則喜,還好藥物、醫術有效,病痊癒了。詩最後神來一筆,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父親,也能同樣地疼惜自己的兒子,這首詩寫疾病,也寫親情。

李昉《太平御覽‧疾病部三》把疫病看作是「有鬼行疾也」。這種記載較早出現在《漢官舊儀‧補遺》中:「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虎,一居若水,是為魍魎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隅甌臾,善驚人小兒。」《五禮通考》、《論衡》、《文昌集錄》、《古今事文類聚》、《山堂肆考》、《搜神記》等書中都錄有此事,可見疫病為鬼行疾的說法,在古代流行非常廣泛,成為被普遍接受的解釋疫病的觀點。韓愈〈譴瘧鬼〉:「屑屑水帝魂,謝謝無餘暉。如何不肖子,尚奮瘧鬼威。乘秋作寒熱,翁嫗所罵譏。求食歐泄間,不知臭穢非。醫師加百毒,熏灌無停機。炙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詛師毒口牙,舌作霹靂飛。符師弄刀筆,丹墨交橫揮。咨汝之冑出,門戶何巍巍!祖軒而父頊,未沫於前徽。不修其操行,賤薄似汝稀。豈不忝厥祖?腼然不知歸。湛湛江水清,歸居安汝妃。清波為裳衣,白石為門畿。呼吸明月光,手掉芙蓉旗。降集隨九歌,飲芳而食菲。」韓愈此詩也可歸之為諧謔文學,可和前文唐贊袞作詩驅瘧參看。韓愈此詩也提到顓頊氏子為疫鬼之事,認為此三子愧對其祖軒轅氏,愧對其父顓頊氏,要他們早早離開臭穢之地,早登芳菲之所。此詩也提到唐代治瘧靠醫師、炙師、詛師、符師,醫學與巫術並用。

林占梅(1821─1868)〈讀卓人孝廉逐疫行走筆率成絕句,六首之六〉:「自古災祥感召多,蝗飛入境虎過河。釀成厲氣將何譴?逐疫還祈大吏儺。」儺者,迎神賽會以樂舞驅逐疫鬼也。儺祭乃因疫鬼思想而來。鄭鵬雲(1862─1915)〈逐疫有感〉:「逐疫年來更賽神,王爺骨相儼然真。刀光如雪甘心試,太息乩童不惜身。(其一)」、「迎神也達長官知,多少旌旗雜國旗。信士唯餘香一瓣,○須我佛叩慈悲。(其二)」王爺的像做得很真實,乩童不惜身體,刀光甘心往身上砍。臺灣最有名的當屬屏東東港王船祭。王爺者,瘟神也。燒王船,送瘟神,希望祂不再作祟,人間遠離瘟疫。

黃贊鈞(1874─1952)〈流疫歌〉為雜言古詩:「大兵之後繼凶年,法寇銷聲鬼哭喧。陰霾黯黯天無色,魑魅魍魎攫人傳。慧星初匿跡,閭閻手加額。謂可致昇平,共相登衽席。陰陽失時旱澇起,旱苦妖魃澇苦水。疫癘中人甚蛇蠍,死喪淪亡等螻蟻。清宵逐癘觀鄉儺,街頭寶塔紛笙歌(各街造塔,笙歌達旦,以壯人氣)。爆竹轟轟陰氣散,人心安定天災過。天災過,樂如何?男勤耒耜女勤梭。交修德,召太和。」逐疫的儺祭不是逐瘟神而已,也逐旱魃,一切魑魅魍魎都在逐之之列。詩末期許官民修德,便可致太平。此詩呈顯民俗、疫鬼思想、倫理觀。

我在寫作此文時,最大的震撼是,讀到師道南的〈鼠死行〉。我也找了有關卡繆《鼠疫》的討論文章,卡繆是法國小說家,《鼠疫》是部小說,有中外、文類的不同,然而,無論如何,面對瘟疫時,人的團結和愛是非常重要的。面對瘧疾,像唐贊袞般的豁達,是非常難得的。面對瘟疫,詩歌能夠帶來救贖、療癒嗎?我暫時不能確定。但至少可留下生命的痕跡,師道南死於鼠疫,得年二十九,但他的〈鼠死行〉沒有死,活在中國詩歌史和中國醫學史上。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ngliaolinyaolin&aid=1423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