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6 01:50:51瀏覽6088|回應0|推薦41 | |
陳虛谷說:「詩是人間感情漲到最高潮時候的聲。我們生在這無始無終的宇宙,推移不定的社會,有喜怒哀樂來觸動我們心絃的時候,我們的靈一定會喊叫,我們的心一定會跳躍,我們一定要用甚麼形式表現出來。詩就是把這悲喜、怪訝、禮讚的感情,藉有音節的文字而表現的形式。」(臺北:《陳虛谷選集》,1985年,頁346─352)以傳統的說法來看,我們可引《詩經‧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詩歌有形而上的宇宙關懷。詩歌是巫祝洩錦心繡口的天機;詩歌是神啟,露文心雕龍的綸音;詩歌是咒語,重修天地神人斷絕的棧橋。詩人是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會思考的蘆葦。尤其在國家社會遭逢重大天然災害之時,在人民傷亡慘重之際,在財產建設面臨重大損失之時,敏銳心靈的詩人,不能無感,於是寫出大量感人肺腑的詩篇。「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詩歌是強烈的心靈地震波,她在人類的心靈永恆地發生餘震。 中國古典詩最早寫到地震的是《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其詩曰:「爗爗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白話語譯:「電光閃閃,雷聲震天響,不安寧,不吉祥。江河氾濫,山頂崩塌,高岸下陷變深谷,深谷隆起成山陵。可悲如今的人們,為什麼沒人接受教訓?」(滕志賢注譯:《詩經讀本(下)》,三民書局,2006年,頁574─575)這首詩談到日蝕、月蝕、大地震,學者考據,發生於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即西元前七七六年九月六日)。此詩是周大夫刺周幽王寵艷妻、用小人,致天災人禍之詩,這是中國傳統天人感應思想的顯現。侯英〈由汶川抗震詩歌大潮看中國古代地震詩歌〉(登於《防災科技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20─123),值得參考。 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時常受到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衝擊,自古以來,地震頻傳,造成嚴重傷亡及財產損失。《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所選地震詩歌不多,必須配合《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紙本《全臺詩》以及其他臺灣古典詩人詩集、報紙、詩刊方能看到更多的臺灣古典詩歌中的地震書寫。 大地震震撼人心,詩人常以「宏大敘事」表現,但地震詩也有以「私人敘事」表現者,下文將舉例說明之。 林占梅〈地震歌並序〉,為七言古詩,序不計入,共四十八句三百三十六字,此詩寫道光28年(1848)及道光30年(1850)的嘉南大地震,乃「宏大敘事」的呈現。序云:「道光戊申(1848)仲冬,臺地大震,吾淡幸全,而彰嘉一帶城屋傾圮,人畜喪斃,至折肢破額者,又不可勝計矣。傷心慘目,殊難名狀,今歲暮春復大震二次,驚悼之餘,乃成七古一篇,歌以當哭,時三月初八未刻也。」此詩描述地震及人們驚慌之狀,有如下之句:「耳根彷彿隱雷鳴,又似波濤風激怒。濤聲乍過心猶疑,忽詫棟樑能動移。頃刻釜甑欲破裂,霎時身體若籠篩。廄馬嘶蹶犬狂吠,智者猝然亦愚昧。悲風慘慘日無光,霎爾晴空成晝晦。扶老攜幼唯奔走,忙忙真似喪家狗。更有樓居最動搖,欲下不得心急焦。‧‧‧少選大地始漸平,相顧人人成土色。地平踏穩相欣告,眾口一時同喧噪。老者無策少者難,從此夜眠心不安。」這些描述,臺灣人若經歷九二一大地震者,當能體會。 施瓊芳〈五月辛亥地震書事〉為五言古詩,五十六句二百八十字。此詩寫道光19年(1839)5月17至18日的嘉義大地震,此詩也是「宏大敘事」,但用了太多的神話及典故,使其減色不少。 唐贊袞〈光緒十八年(1892)三月初六日,筱村中丞按試臺南,正在明倫堂講書,忽地大震,因以詩紀之。〉:「堂皇高坐地震驚,滿堂漰湱洪濤聲。如駕海舶檣忽傾,頭目眩轉浮滄溟。諸生罷講相向瞪,魂搖氣慴神漸惺。」此六句寫忽遇地震時的情狀。「扶輿畢竟誰支撐,賴有青門鼎力爭。」青門原指漢代長安之霸城門,由於城門為青色,故稱。後泛指京城城門,本詩意指朝廷。本詩雖僅是十六句的七言古詩,然由於這兩句提到國家、政府,也可視之為「宏大敘事」。 三屋大五郎〈地震行〉為七言古詩,三十二句二百二十四字。此詩寫明治39年(1906)的嘉義梅山、民雄大地震。「忽然一聲響坤軸,石破天驚輷百雷。餘震連續鳴不歇,地裂泉噴堅城隤。幾萬人家無完壁,毀瓦折柱邱山堆。加之煙霾昏宇宙,百里田園覆栽培。轉瞬繁華變地獄,人畜壓死極慘哉。死者埋沒頹屋底,其屍何由辨頸腮。或四肢離胸腹解,或上體存下體灰。避者僅能免萬死,皮肉糜爛骨節摧。孤兒號泣喚阿爹,阿娘悲鳴尋嬰孩。每接電音頻酸鼻,淚墮如雨傷幾迴。」這些詩句把地震造成的慘狀描畫的驚心動魄。「皇上仁憫下賑恤,人人嗟嘆競捐財。」這兩句寫明治天皇愛民如子,仁心賑災,而社會各界也紛紛捐款救災。這首詩寫大地震的慘況,寫皇上憫下賑恤,寫社會的愛心捐款,是「宏大敘事」,也有倫理的關懷。就詩歌美學言,平實中摹寫逼真,讀者讀之如臨震災現場,讓人心靈顫慄,墮淚鼻酸。 傅錫祺〈哀震災〉為雜言古詩,以七言佔多數,間有三言句、九言句。筆者以為,這種形式很切合大地震題材,大地震所造成的山河破碎,人命傷亡,恰似雜言古詩之不齊。昭和10年(1935)4月21日早晨6時2分,臺中、新竹一帶發生芮氏規模7.1級的大地震,震央在苗栗縣三義鄉關刀山附近。根據後來臺灣總督府出版的《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所記載,總計3279人死亡,11976人輕重傷,61685棟房舍毀損。本詩描述受災地區及慘況,充分表現敘事功能。「嗚呼上天好生果何在?上帝茫茫失主宰。轟然一聲地軸摧,千村萬落任傾殆。巨石翻,隧道塌,鐵軌彎曲舊狀改,樓臺廬舍成廢墟,傷心慘目見者每。死壓生埋頃刻間,為問生靈果何罪?臺灣地震故頻頻,經幾十回三百載。今茲之慘古未曾,長記紀年逢乙亥。‧‧‧。」詳敘受災地區及慘狀從略。「死者待葬生待哺,居已無家飲無水。所賴朝野盡同情,不然一例溝壑委。」言朝野投入救災。詩歌最後以因果前生業作結,並期待災地重建,「聚族相承千萬葉」,此詩明顯是「宏大敘事」。 張李德和(1893─1972)〈震災吟〉為五言古詩,百三十二韻,計一千三百二十字,明顯是「宏大敘事」,詩太長,本文從略,讀者可見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頁54─56(臺北市:龍文出版,1992年)。退嬰在昭和17年3月7日《詩報》第267號頁6如此評論此詩:「一起囊括有力,而以鵬徙蛇行影震字,尤覺全篇生動。中間敘慘狀沉痛處一字一淚,令人不忍卒讀。歷敘震跡悲壯淋漓,猶有山搖嶽撼之概,末後分敘四震,層次分明,井然不紊,可供震災史實錄。大澤隱龍蛇一段,作未雨綢繆計,尤見良工心苦,結處回應起筆,如常山蛇首尾相顧,似此煌煌巨篇,竟以一氣呵成,尤徵力量,閨閣中有此,足與焦仲卿妻〈孔雀東南飛〉頡頏千古矣。」退嬰從寫實、謀篇高度讚揚此詩,非虛言也。 地震詩的「宏大敘事」就舉上述各例說明。以下舉地震詩的「私人敘事」三例說明之。 鄭用鑑(1789─1867)〈地震行〉:「‧‧‧顛蹶同深避劫哀,張皇無術向隅泣。徘徊吊影行自愁,人與大地同一浮。乘槎未許到星闕,採藥何年傍祖洲?賦罷此行發長歎,功名富貴無心看。醉中俯仰天地寬,休憂滄海桑田換。」這位開臺進士鄭用錫的堂弟,大地震後,無心功名,但求醉中俯仰,這是關心自己生活的「私人敘事」。 林資修(1879─1939)〈中夜地震夢中驚走趾觸戶樞幾折愴然有作〉有如下之句:「屢起屢蹶非人推,平生自跨腳力健。濟勝有具心顏開,如何覆餗罹此變?血流被踵沾塵埃,英雄坐廢惜髀骨。我今此創良可哀。」只關心自己的大腿骨「幾折」,好像有些諧趣,屬於「私人敘事」。 1938年7月6日《孔教報》第2卷第6號「古今詩海欄」:羅秀惠〈祝式聰君震災後第宅重修〉:「金莖仙露玉香泉,一院秋心任轉旋。儘欲桃偷星紀歲,漫教柯爛日長年。銅駝曾委新亭棘,鐵馬還嘶瀚海天。依舊醉園堪載酒,寄情茗碗與詩箋。」地震之後,第宅重修,文人繼續過詩酒茶生活,此屬於「私人敘事」。 本文主要以「宏大敘事」、「私人敘事」論述,其餘古今地震詩頗多,雖也略有涉及,為免枝蔓橫生,不述。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