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05 20:25:57瀏覽232|回應0|推薦1 | |
最近一位老友(老了的朋友)為女兒新交的男友傷神。那男生出身建中,台大長春藤博士,現在民營企業中有高薪高職,說來十分堂皇,只是女兒帶回家後,往來日密,了解漸深,越來越覺得那個小男人粗鄙無文,語言乏味。
雖留美六年,學有專門,但知識的橫向了無空間——古焉者不知道有威爾第、尼采或吉朋之類人物;近焉者也沒有聽說過羅素、凱因斯、歐本海默;看電影從沒看過伍迪艾倫(最近的崇拜是《侏羅紀公園》),在新英格蘭住了四年連梭羅住在哪一帶都沒聽人講過。我的老友在跟他聊天時談到梁啟超、熊十力,他說:“我不要知道那些國民黨!” 老友愛女蘭心蕙質,學醫,彈一手好“德布西”。看到女兒天天被博士帶往俱樂部、卡拉OK,女兒已開始煩,老友更煩,因無一語可定取捨。 老友有一天無奈地問:像這種人讀了那麼多書,書都讀到哪裡去了? 這個問題夠困擾人的,後來大致想通了。今天的人對“讀書”一辭,定義太寬。因為“唸書”不是讀書;“看書”更不算讀書。大家如果覺得有些人像讀書人,有點氣質風華,言談之間不時流露知識與文采,那必然是讀過一些文、史、哲、傳記,及進德修業類的,而且得大致讀通一些,還得持久並稍有系統。如果校內校外僅僅專攻一門,哪怕唸到碩、博士,如無詩書家學薰染,又無穎慧朋類溝通,對中國,連周秦以後的朝代順序,大致的歷史人物遞嬗都了無概念;對外國從希臘羅馬如何變到今天的歐洲,中東近東的歷史,腦子中全無輪廓;至於文學藝術不論中外,都是標准的“文化盲”,要談氣質風度,難! 許多人從日本回來都說日本人的讀書風氣很盛,大家在坐地鐵時都在讀書,其實那是“看書”。看書當然也是一種好習慣,尤其是看雜誌、書刊或報紙,可以經常補充或灌溉一個人的“知性”,使人和周邊的世界保持資訊接觸。但讀書是使人增加“智性的”,方法與態度都要比坐在地鐵裡嚴肅才行。因此,真正的“讀書人”不是很常有,問題是大家誤把唸書的和看書的,都算成讀書人了。 准此,我們發現今天有九種人都不太讀書: (一)居高位攬大權。 (二)自覺有錢。 (三)聲過於文(名氣聲勢太過實質)。 (四)紅袍學者專家。 (五)丰豔仕女。 (六)媒體寵兒。 (七)不細讀報刊。 (八)不求甚解,知能漠然。 (九)沒有讀書的朋友。 這九種人(或尚有其他)是社會中明顯的不讀書的一群。甚至其中不乏以教育為業,或天天手中不離報告、資料、計劃、秘書剪報簿,案牘日夜,又寫又批,卻都不算讀書,因為那就是工作或工作所需的延續,從“閱讀行為”來持續其工作需要,這和球員練球、士兵打靶性質類似,充其量能“修業”絕不能“進德”。 一個人的才情如要提升,得讀些益智或拓寬思維、有助建立價值判斷的書才行,這些書要新舊中外都讀,而且得消化吸收才有用。 學校一般來說只是取得“知”和紀律習慣的地方。智慧、品操與德箴,要命好的學生碰上第一流的老師才能春風化雨一番,因為第一流的老師是教人的,第二流的才是教書的。 命好的學生可以讀其人、讀其文,終生受益,次焉者才是讀其書。 問題是今天命好的學生太少,害得我的老友一直為女兒的博士男友費神,時也命也。 (轉貼)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