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7 16:57:18瀏覽1034|回應0|推薦3 | |
===================== 讓內心那個理想母親死掉(上) 作者:周志建,諮商心理博士,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joechour/article?mid=1545&prev=1549&next=1510&l=f&fid=36 如果你有一個讓你辛苦的老婆(或丈夫),恭喜你,你將有機會成為一個哲學家。 這是聽來的笑話。一位年輕人跑去問蘇格拉底,他該不該結婚?他希望這位偉大的哲學家給他意見。蘇格拉底當場毫不考慮的跟他說:「你該結婚。」 年輕人納悶,問為什麼?蘇格拉底告訴他,「如果你幸運,娶了一個好脾氣的老婆、婚姻幸福美滿,你當然應該結婚、是嗎?」。「可是…」年輕人想問的是另一種結果。不等年輕人發問,蘇格拉底繼續說,「如果不幸,你娶了一個脾氣暴躁的老婆,那也沒關係,你將有可能變成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就像我一樣。那也不錯、不是嗎?」 這是一個笑話,聽聽就好,可別因為這樣、跑去結婚。 配偶可以選擇,要不要跟她結婚、由得你自己作主,不滿意還可以離。但是我們的父母卻是無從選擇。我們是被決定的。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這更無奈,也是更大的修行。 如果你有一個從小疼愛你、關心你、對你無條件付出的父母,恭喜你,你很幸運,請珍惜這份幸運。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幸運的。請相信。如果不幸,你的父親(或母親)冷漠、疏離、缺乏情感,無法滿足你對愛的需求,那麼,請別洩氣,就算你不能成為哲學家,你也有可能成為心理學家或治療師。 據說,人本大師Maslow有一個冷漠殘酷的母親,小時候有一天他放學回家,他發現母親把他養的兩隻小貓給淹死了,叫小小的Maslow傷心欲絕。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此,長大以後,他理解到:愛與同理心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重要,於是發展出無條件關懷的人本學派。 不只如此。美國當代有名的治療師Yalom,他的小說裡,無處不在透露自己與母親的糾纏關係。或許因為從小得不到母親該有的關懷與肯定,所以他成為一個人際取向的心理動力治療師(他也很人本)。有一天、他赫然發現,原來自己一輩子的努力,其實潛意識裡、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給母親看、骨子裡還在期待得到母親的認同與肯定。這個發現,叫他心驚。有一個叫人辛苦的母親,或許也是禮物吧。哈! 我的母親也是叫人辛苦的人。她自己也活的很辛苦。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業社會,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被迫輟學、每天擔著重重的菜籃、走長長的路到市場賣菜。她生活在一個匱乏的大家庭(缺乏食物、缺乏愛)。她每天工作、被貶抑、被嚴重物化、工具化,從小心裏出現一個大洞。匱乏的不得了。生存焦慮如同鬼影子一般,一輩子跟著她。她不快樂,確切的說,一輩子沒快樂過。不管她擁有的再多,都不夠。心理那個洞、永遠填不滿。 母親活得很辛苦,但有這樣的母親,也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我也很想去跟別人說,我有一位慈祥、溫柔、有愛心的母親,但可惜、事實不是如此,剛好相反。我的母親脾氣暴躁、貪婪、重視金錢、待人刻薄,很少笑、幾乎都是批評的負向情緒。 相信我,沒有人會想要這樣說自己的母親的(承認這件事是很痛苦的,明白的請舉手)。這是事實,不是批判。我可以舉一千、一萬個例子(從小到大),去證明我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我不想,夠了,證明了又怎樣?抱怨不能解決問題,抱怨也不能幫我脫離她是我母親的事實。往好處想:或許,也因為有這樣的母親,所以讓我今天成為一位心理師,而且是敘事取向的人本心理諮商師也不一定。 做敘事十多年,反覆說著自己的故事,母親的故事,我在自我療癒。進入母親的成長「脈絡」,叫我比較可以同理她的苦與匱乏。但這樣的理解,不代表她內在的「洞」可以被填滿,也不代表她會有什麼改變。別傻了。說故事,是在幫助我理解她、同理她,讓我長出慈悲心。於是我心中的怨與苦,得以漸漸消融。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如此而已。但光要這樣,唉!也不容易。 我發現,要同理這樣的父母也是艱難的。所以,請千萬別跟自己(或別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要體諒父母的辛苦。」這類高調理性的話,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叫人陷入更大的痛苦與內疚。情緒跨不過去,愛就出不來。這是人性、也是真理。這幾年,透過敘事與靈性的修持,我漸漸明白,如果我要有能力同理我的父母,給出寬容與愛,那麼、我得先「同理自己」、先愛自己。 「同理自己、愛自己」的意思是,我們得先疼惜自己內在那個受傷、匱乏的小孩。透過說故事,把他「認」回來,並重新養育他。我們得先接受自己受傷的「事實」、先療癒自己,才有可能療癒他人。 最近母親的脾氣鬧得凶,二姊是照顧她的人,已經被她攪得痛苦不堪。我很幸運,在台北工作,可以名正言順的「逃」開她。其實,我已經逃了二十年。逃家的孩子,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這句話,有逃家經驗的人,一定懂。 我呢?雖然是心理師,但面對自己的母親,依然束手無策。千萬別想改變你的家人。這是妄想,也是我的經驗,我有血淋淋的教訓。我也曾自以為是,想要改變母親,但是最後的下場總是無功而返、失望、更痛苦。這痛苦是自找的。 最後,在零極限與托勒的靈性教誨裡,我學會「臣服」。意思是:接受我的母親「就是這樣」。 臣服、接受,說的簡單,其實不容易,那是「修行」。這個修行、一點都不高調。它切切實實地落實在每天的人際互動裡。現在家裡,可以跟母親好好說話,維持不錯關係的人,大概只剩下我。我平時有空就打電話關心她,一個月抽空回去看母親一次,這是我所能做的極限。或許、也因為這樣的距離,讓我比較有能量,去包容母親的一切、包括壞脾氣。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