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為佛教徒 羅瑩雪贊成廢死
2014/10/09 15:49:04瀏覽401|回應2|推薦5

利益三世眾生的水陸法會

當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先亡咸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寶恩光,共結菩提緣種。  ─印光大師《水陸儀軌》序文

                                        》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前世因一念善心起,捨掉為自己遮風避雨的斗笠,供養地藏王菩薩聖像,因為這份至真、至誠懇切的恭敬心,與地藏菩薩結緣,獲得殊勝無比的功德。經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個人平常人際關係好壞,要看所結的緣份。參與水陸法會,可以與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結緣,哪怕只是來隨喜參加,也能蒙佛恩加被。【以上前言摘錄自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引用文章法官嘆:法律重被告 輕視被害人

2012-06-28 01:24 中國時報 【王己由/台北報導】

男童王昊遭灌毒虐殺案,台北地院審判長孫正華昨日宣示判決結果後當庭指出,目前的刑事訴訟制度「重被告,輕視被害人」,已產生失衡現象,對廣大的善良民眾而言,不是好事。孫正華目睹被告一再利用刑事訴訟保障自己權益,卻對犯行沒有絲毫悔意,決定在審結全案後發表感想。

孫正華指出,歷次開庭,沒有看到一絲心性的悲憫,沒有看到人性應有的同理心;被告只想利用法定減刑的良善美意,隨意、持續傷害已經無法替自己講話的被害人。「什麼叫做為了止血或治療目的,才要以燒紅的鐵釘去傷害兩歲小孩的手掌?」、「什麼叫做兩歲小孩會自己主動吸食毒品,目的只是為了要止痛?」

她表示,大家都說「司法為民」,真正的司法為民,為的不是個人,為的是捍衛法律的核心意義與價值,保護真正該維護的正義。

 

身為佛教徒 羅瑩雪贊成廢死

2013-10-09

法務部長羅瑩雪8日在立法院被問及對於「男童割喉案」主嫌二審仍被判無期徒刑一事看法時表示,對於判決結果只能表示尊重;而被問到是否支持死刑時,羅瑩雪表示,身為1位佛教徒,她贊成廢除死刑,但也表示,作為1位政務官,她無法表示太多看法。

犯下台南「男童割喉案」的主嫌在被捕後曾表示,在台灣殺1、2個人也不會被判死刑,引發群情激憤。日前二審法院宣判,殺害男童的曾姓主嫌仍維持一審無期徒刑判決,對此,法務部長羅瑩雪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尊重法院判決結果,羅瑩雪也強調,目前案件仍未三審定讞。

當媒體問到對於嫌犯在犯後所說「殺1、2個人不會被判死」的意見時,羅瑩雪表示,目前民間團體廢死聲音大,但法務部調查死刑存廢支持度數據卻顯示,超過7成民眾不贊成廢死,讓法務部也很苦惱。羅瑩雪認為,人權團體的主張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羅強調,法務部不能勉強多數民意,要讓大家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

而在被問到個人對於死刑的看法時,羅表示,身為1位佛教徒,她贊成廢除死刑;羅也表示,以長遠眼光來看,希望國家未來最終能達到廢死的境界。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kolu&aid=18024435

 回應文章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免死金牌滿天飛 殺人犯假釋又殺人免死
2014/10/15 15:48

免死金牌滿天飛!多次殺人的男子張添銘2年前獲假釋,吸毒後在花蓮槍殺計程車司機。最高法院認定非求其生而不可得,讓他逃過死刑,全案定讞。

根據法院判決,張男身揹3條人命。他在青少年時就犯下殺人罪遭判刑8年定讞;後來又犯殺人未遂罪案判刑2年半;後來又因為殺人、槍砲案件被判無期徒刑定讞;民國99年他因毒品案被判刑15年半定讞。

張男獲假釋後不知悔改,在民國101年1月吸毒後,在花蓮縣花蓮市打電話叫計程車。行車途中他懷疑有仇家追殺跟蹤,催促要司機開快一點,司機將車開到新城鄉的地瓜園旁,張男一氣之下,竟拔槍殺死司機。

事後,他拿槍準備自殺被路人發現報警,警方獲報到場逮人。死者父親痛批,「兒子死得無辜,這種殺人犯判死剛好而已。」檢方斥責他殺人連連,視人命如草芥,無法再矯正,將他起訴求處死刑。

但花蓮高分院審理後,引用兩公約認為人人皆有所謂天賦之生存權,任何人不得無理剝奪。張男雖惡性重大,但他坦承殺人,表示會真心懺悔,一再向被害人家屬鞠躬致歉,「尚非無改過遷善可能」,難謂求其生而不可得,依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案經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定讞。

中國廣播公司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天有好生之德
2014/10/09 16:10

俟強凌弱奪取被害者生命.......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辭讓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又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足見理義之辨何其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