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巴塞隆納城區漫遊散記
2024/06/26 23:50:14瀏覽332|回應1|推薦19

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正式名稱為聖家宗座聖殿暨贖罪殿(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位於巴塞隆納擴展區正在建設中的教堂,主要由加泰羅尼亞建築師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í)設計,哥德式和曲線新藝術風格相結合形成高聳與獨特的建築,於2005年被列入1984年「安東尼·高迪設計的部分建築」之世界文化遺產。這座聖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完成的天主教堂,預定於2026年完工。聖家堂是巴塞隆納城市天際線中最具代表的主要特徵,也是西班牙最為人所知的觀光景點。

聖十字聖保羅醫院前的高第大道(Avinguda de Gaudí),這件名為「好天氣追逐暴風雨」是生於巴塞隆納藝術家阿佩爾·萊斯·費諾薩(Apel-les Fenosa)於 1978 年的創作。

沿著高第大道步行至聖家堂,迎面是著名的塔樓,外觀有各種雕刻、拱門和突出物構成繁複多樣的裝飾,展現高第獨一無二的特色。

由於以前來巴塞隆納已經入內參觀過2次,這趟就沒再進去,只在外觀漫遊,等到2026年完工以後有機會再來總覽這項世紀大工程的恢弘。聖家堂作為西班牙參觀人數最多的歷史建物,永遠人滿為患!網路上有很多參觀攻略與教程,總之,提早線上訂票即是王道,在此便不多贅文。

聖家堂參觀訊息及實際票價參見官網:https://sagradafamilia.org/en/tickets-individuals

誕生立面(Façana del Naixement),建於 1893 年~1936 年,向東方升起的太陽,象徵基督的誕生。這是第一個完成的立面,分為三個門廊,每個門廊都代表一種神學美德(希望、信仰和慈善),裝飾有來自大自然的場景和圖像,完全展現高第自然主義的風格。

誕生立面慈善門廊的耶穌門當中立有生命之樹;樹的上方則是天使兒童合唱團雕塑。豐富的細節布滿精雕細琢的牆面,如十字架、念珠、植物、鳥類、動物。

歡慶基督誕生的立面以歡喜愉悅的雕塑為主。 

參觀塔樓的遊客穿過塔樓中間可抵達某些對外窗或陽台眺望。

受難立面(Façana de la Passió),位於教堂西面向,面對夕陽,象徵基督的死亡,始建於1954年,1976年完工。立面以6根巨大的傾斜柱子支撐起由18根骨柱組成金字塔形山牆,頂端是一個帶有荊棘王冠的大十字架,4個尖塔都對應獻給一位使徒;亦有三個門廊,每個門廊都代表神學美德。

立面雕刻的場景可分為三層,視點呈S形上升,以基督的死亡為主題,呈現最後的晚餐到耶穌受難、 然後復活升天的過程,運用有稜有角的現代線條與造型呈現,傳達簡樸、憔悴、受折磨的場景。

立面包含了包括受鞭刑的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這些剛性的、有稜角的形式來引發戲劇性效果的設計是荷西·瑪利亞·蘇比拉克斯(Josep Maria Subirachs)的作品(有密集恐懼的CJ個人較欣賞蘇比拉克斯的風格崇拜)。

上層是耶穌受難;下層中央的女子是展示拓印著耶穌面容面紗的維羅尼卡(Veronica),最左方有以高第的容貌去創作的傳教士像,後方的羅馬士兵都是戴著米拉之家煙囪樣的頭盔,此為蘇比拉克斯向高第致敬的表現。 

上層為埋葬耶穌場景,最右方的人像是蹲著的尼哥德慕,其面容為建築師蘇比拉克斯(Subirachs)將自己的容貌置上,下方還有 S 的字樣以示簽名。下層則是耶穌被十字架壓倒的場景。

位於受難立面《猶大之吻》後的「魔術方陣」,橫、縱、斜列的數字加起來皆為33──這是耶穌受難的年齡;中間二個豎排的14和10各出現兩次,共計48, 跟代表耶穌的「INRI」在拉丁字母排序總合(可見於地下室展示廳的解釋)。

受難立面尖塔的中間架樑坐著的人物代表復活後升天的耶穌。

聖家堂總計建造18座高塔,設計靈感來自加泰隆尼亞的聖山蒙特塞拉特山(Montserrat),塔尖造型象徵主教的樣式,塔上有各種繽紛的色彩,呈現許多具有象徵意涵的雕刻,例如十字架和主教的戒指,以及禱文和讚頌的字詞,尖頂飾覆蓋著破碎瓷磚製成的馬賽克拼貼。

左方為聖器收藏室,建於2011 ~2016 年,圓頂上有羔羊和收割者的雕飾,象徵耶穌基督。

側殿與迴廊的外觀。最低層是環繞殿堂週圍的迴廊,中層和上層則是殿堂內側廊和中殿的外牆。

迴廊外牆色差明顯,完全展現工程的進度的差距。柱頂尖端裝飾累累的果實彷彿水果塔,為日本雕刻家外尾悅郎的作品,象徵聖靈的果實、聖餐的餅和葡萄酒。

外圍立柱上標誌著聖家堂1882年動工的字樣。

奎爾公園(Parc Güell),位於巴塞隆納埃爾卡梅爾(El Carmel)山上,格拉西亞區 (Gràcia)的La Salut社區園區建設體現了高第藝術豐富性的成就,作為安東尼·高第作品的一部分,於1984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早年奎爾公園可免費入園,當時已經入內參觀過2次,這趟就沒再進去,只在外觀漫遊。自2017年10月起,入園參觀:正中央廣場、百柱廳、洗衣婦迴廊等需要門票,但公園入口仍免費。自新冠疫情後,原來可免費遊覽的區域被取消,從公園各個入口開始就需要檢票才被允許入內。

百柱廳(Sala de las cien columnas),事實上由86根多立克柱式柱子支撐,具有導水洩洪的功能。立柱支撐起的波浪型屋簷上尚則含有精彩的馬賽克磁磚裝飾。

門房之家(La Casa del Guarda),現為建念品店。

社區管理辦公室(Pabellon Administrative),現為旅遊服務中心

旅遊服務中心側面與公園外牆,牆上有奎爾公園圓形徽章。

中高架橋(Viaducte del Mig)。

上高架橋 (Viaducte de Dalt),高第在露台牆上擬仿的鳥巢造型。

高架橋下的柱廊人行道,外部柱子傾斜以承受支撐道路的拱頂的對角線推力。

百柱廳上方的自然廣場,設有波浪狀馬賽克座椅是建築師朱約爾(Josep Maria Jujol)之作品。

運用了「Trencadis」技術的馬賽克拼貼,打造出色彩豐富活潑、相當富童話感的樂園

俯瞰奎爾公園石砌迴廊一隅,棕櫚樹加上粗糙的山壁石柱上蔓生的綠植,呈現熱帶休閒風情

特里亞斯之家( Casa Trias),造型頗有意趣的別墅。

埃爾卡梅爾(El Carmel)山丘步道。

自埃爾卡梅爾(El Carmel)山丘上遠眺巴塞隆納市區與巴利亞利海(屬西地中海),左方還可看到聖家堂的後殿。

蒂比達博山(Tibidabo)方向及山上的聖心聖殿(Temple Expiatori del Sagrat Cor),隱約還可看到旁邊的遊樂園。

巴塞隆納市政廳(Ajuntament de Barcelona),位於聖若梅廣場(Plaça de Sant Jaume),由何塞普·馬斯·維拉 (Josep Mas i Vila)設計,建於1830~1847 年,為新古典主義外觀的建築。

加泰隆尼亞政府宮(Palau de la Generalitat de Catalunya),位於聖若梅廣場,與巴塞隆納市政廳相對。由佩雷布萊(Pere Blai)於1596年設計,為加泰隆尼亞第一個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大型立面。是歐洲少數興建於中世紀、同時至今仍在使用的政府建築之一,並且仍是最初的機構在使用。

正門上方身穿盔甲騎馬的人物雕像為加泰隆尼亞保護神聖喬治(Sant Jordi)。

加泰隆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ia),為建築師路易·多梅內克·蒙塔內爾(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傑作,於1908年2月9日開幕。

音樂宮位於一條狹窄的街道,建築是典型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風格,曲線優於直線,動態形狀優於靜態形式,並且廣泛使用強調花卉和其他有機圖案的豐富裝飾。加泰隆尼亞音樂宮和聖十字和聖保羅醫院於1997年一起被列為為世界文化遺產。

正面陽台的馬賽克花柱。豐富的裝飾融合了傳統的西班牙和阿拉伯建築的元素,與建築結構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由粗圓柱子支撐的拱門,這些拱門通往前廳。柱身裝飾著由路易斯布魯 (Lluís Bru) 創作的各種材料製成的馬賽克花卉圖樣。

售票窗口,位於中心柱子上(現在已經不再此處購票),是同心拱門形式,裝飾著色彩鮮明的花卉馬賽克。

《加泰隆尼亞民歌(La cançó popular catalana)》雕塑群,米克爾·布萊(Miquel Blay)之作,位於音樂宮街角面向,象徵加泰隆尼亞音樂。

美輪美奐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宮內部(圖引維基百科,photo by Ralf Roletschek)。當天因時間關係未能入內參觀,殘念!

蘭布拉大道 (La Rambla),是巴塞隆納主要的旅遊、娛樂和購物街,來這座城市決不會錯過的街道。

蘭布拉大道上特多扮成各種形式雕像街頭藝人,極盡所能扮裝出形形色色(僅以4個代表)。

奎爾宮(Palau Güell),建於1886-1888年,屬高第早期的作品, 作為安東尼·高第作品的一部分,於198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凱旋門(Arc de Triomf),作為1888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要入口而興建,由建築師何塞普·維拉塞卡(Josep Vilaseca i) 設計,紅磚砌築的建築屬於新穆德哈爾(Neo-Mudejar)風格。前方燈柱上有巴塞隆納的徽章。

加泰隆尼亞電力中心(Central Catalana de Electricidad),建築師法爾克斯(Pere Falqués)於1896年建造,最初是火力發電廠,1897 年開始運作,1977 年停止營運,經過精心修復,舉辦各種活動,可供有組織的團體參觀。

住宿附近的巴塞隆納北站(Estació del Nord),主立面為德梅特里奧·裡貝斯·馬可(Demetrio Ribes Marco的作品。

轉乘地鐵前往巴塞隆納機國際機場。

巴塞隆納機國際機場外觀。

巴塞隆納機國際機場大廳。

不分航班所有旅客的行李都需先進行安檢,於是大排長龍,繞了好幾圈,密密麻麻人頭移動速度緩慢,彷彿看不到機台終點。尖叫

記得好排了將近一個半小時才過安檢,加上辦登機手續又在航空公司櫃檯前再排一次隊,之後連退稅都放棄辦理,連忙前往登機門前的候機室,距離起飛時間剩不到一小時。

這趟搭乘的回程班機已經在停機坪待飛──在行程萬般緊湊的尾聲,畫下伊比利半島之旅句點。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80756480

 回應文章

喵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6/27 10:42

聖家堂外面一次,入內一次。

C J(kocj) 於 2024-06-28 15:52 回覆:
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