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覽札拉哥薩雙大教堂
2024/05/21 23:23:03瀏覽383|回應0|推薦23

札拉哥薩(Zaragoza)總教區有兩座主教座堂:其一,是興建於1681~1872年的皮拉爾聖母大教堂(Basílica de Nuestra Señora del Pilar),主要供奉聖柱聖母,整座教堂呈現巴洛克風格,若望保祿二世稱之為「西班牙人民的母親」;其二為薩爾瓦多大教堂(Catedral del Salvador),或稱耶穌救主大教堂(La Seo Cathedral),通常被簡稱為「La Seo」,是札拉哥薩第一座大教堂,現在所見的大教堂,興建於 12 世紀,完美融合了哥德式、文藝復興風格和穆德哈爾式等不同建築風格,是1986年「阿拉貢穆德哈爾式建築」世界文化遺產於2001年所追加登錄的建築之一。

皮拉爾聖母大教堂位於皮拉爾廣場 (Plaza del Pilar)北側,也是這座廣場命名的由來。

埃布羅河畔眺望皮拉爾聖母大教堂北立面,可見到不少塔樓。

現在所見的皮拉爾聖母大教堂為17世紀末所重建,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目前大教堂共有11個圓頂,屋頂​​覆蓋著綠、黃、藍、白等各色琉璃瓦。

皮拉爾聖母大教堂南立面(圖引Google map)。

在1944 年,民眾捐款要求改造皮拉爾聖母大教堂的南立面,由特奧多羅·里奧斯(Teodoro Ríos) 於 1945 ~ 1950 年間完成,在科林斯柱上用三角形山形門廊建造教堂兩端的兩個主要入口。

南立面中心位置有《聖母降臨》雕塑的壁龕形成的門廊。

《聖母降臨》雕塑的壁龕與主圓頂位置對齊;突出的模壓簷口上立有該地區的聖人雕像。

《聖母降臨》雕塑由西班牙雕塑家巴勃羅·塞拉諾(Pablo Serrano)於1969年創作。

皮拉爾聖母大教堂的塔樓大部分建於 20世紀,由建築師米格爾·安赫爾·納瓦羅·佩雷斯 (Miguel Ángel Navarro Pérez)主持,高度最高為 98 公尺。

教堂中央中殿被位於中央圓頂下的主祭壇分隔開來,二側有唱詩班;祭壇上有巨大的聖母升天祭壇畫,以彩色雪花石膏製成,配有木製防塵罩,由達米安·福門特 (Damián Forment)於1509~1518 年間創作。

祭壇畫為晚期哥德式風格,而象徵性的場景則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特徵,三個紀念性場景:中間的聖母升天,右側的聖母誕生,以及在聖殿中向人們展示耶穌(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皮拉爾聖母禮拜堂,是大教堂中殿群中的一個獨立建築空間,為經典的巴洛克風格。

皮拉爾聖母禮拜堂由文圖拉·羅德里格斯 (Ventura Rodríguez)於 1750~1765 年間設計建造,其建構極為富麗堂皇,將雕塑與建築完美融合,是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傑作之一。

禮拜堂內部雕塑群由建築師何塞·拉米雷斯·德·阿雷利亞諾(José Ramírez de Arellano)負責,之後於1754 年起將執行責任委託給拉米雷斯·德·阿雷利亞諾。

禮拜堂的中央圓頂的《Regina Martirum》壁畫,為弗朗西斯科·德·戈雅 (Francisco de Goya)於1781年繪製;整個建築群在飛簷上裝飾有獨立的雕塑和浮雕雕塑群。

中殿的側廊上設置著禮拜堂。

皮拉爾聖母大教堂內部周圍共有10座禮拜堂,僅以3座介紹:

施洗者聖約翰禮拜堂,全部裝飾於 1743 年,採用晚期巴洛克博洛尼亞風格,有幾何壁畫、神學美德的寓言人物和大主教的徽章。祭壇畫以洛可可風格的木頭雕刻而成;聖人的雕像可追溯到 1700 年左右,由格雷戈里奧·德·梅薩 (Gregorio de Mesa)創作。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祭壇畫來自該市的聖多明哥修道院。祭壇由鍍金木製成,建於 1725 年左右,是巴洛克晚期的宏偉典範;中央的大型浮雕,其中描繪了玫瑰聖母向聖多明各德古斯曼顯現的情景,並伴隨著聖凱瑟琳和聖瑪麗抹大拉。

聖地牙哥禮拜堂,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上面覆蓋著鏤空的圓頂,圓形殿堂來自Nuestra Señora de las Fuentes(拉納哈,韋斯卡)的修道院;聖地牙哥雕像及聖殿四角的4尊雕塑皆為雕塑家安東尼奧·帛琉 (Antonio Palao)於1858 年創作。

夜幕下皮拉爾聖母大教堂南立面與塔樓。

薩爾瓦多大教堂(Catedral del Salvador),建在古羅馬凱撒奧古斯塔廣場和薩拉古斯塔主清真寺的遺址上,這座清真寺於1121 年被改造成一座大教堂,供奉聖薩爾瓦;其巴洛克風格的鐘樓,由建築師Giovanni Battista Contini於 1683 年設計,以取代舊的穆德哈爾鐘樓,於 1704 年竣工。

新古典主義的正門(圖引維基百科),由朱利安·亞爾薩·塞巴洛斯 (Julian Yarza Ceballos)於1767 年建造。

後殿區域是唯一保留下來的 12世紀羅馬式「哈卡大教堂」的部分。

後殿和兩側有兩座塔樓的門口的建造於1166 年開始,多邊形的後殿外觀,豐富的雕塑裝飾無論是在柱頭、拱門或柱間都十分引人注目。這些穆德哈爾式藝術風格的展現,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因素之一。

中央後殿的羅馬式窗戶(下層)建於12世紀下半葉。

塔樓上層為哥德式和穆德哈爾式,拱門的窗飾由細柱子支撐,柱子的末端是金絲玫瑰花結,在弓內形成格子。上方的城齒簷口,飾有藍色、綠色和白色釉面陶瓷,頂部有金字塔造型裝飾。

教區牆以釉面陶瓷和幾何網格磚製作。

內殿有哥德式柱束與交叉拱門系統,穆德哈爾式的尖拱與裝飾,巴洛克風格的雕刻……各種建築風格的典範:羅馬式、哥德式、穆德哈爾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甚至新古典主義,呈現即使大教堂在整個歷史中不斷擴建,但沒有破壞原有的建築元素。

教堂內部,右邊是大天使米迦勒禮拜堂,用深色木材和雪花石膏建造,又稱札波爾塔教堂;左邊是唱詩班、小教堂和巴洛克式的聖基督禮拜堂。

唱詩班,位於大教堂中央,於 1445 年至 1447 年間建造,中殿的柱子與唱詩班結構完美結合。管風琴保存有 1469 年的哥德式管風琴和15 世紀至18世紀的管風琴遺跡。

主祭壇畫,高16公尺,寬10公尺,由幾位藝術家於 1434 年至 1480 年間用雪花石膏和彩繪雕刻而成,擁有華麗的哥德式雕塑裝飾的大場景。

富麗堂皇的洗禮池,非常特殊的造型。

夜幕中的薩爾瓦多大教堂。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8063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