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覽河合神社跳鴨川飛石
2025/02/12 22:25:35瀏覽386|回應0|推薦20

河合神社名為「河合」,據說是因為該神社位於賀茂川與高野川的交匯處,自古以來就被奉為下鴨神社的攝社,主祭祀神為神武天皇(日本開國之祖) 的養母玉依姫命,相傳祂如玉般美麗,品性高潔,因有「日本第一美麗神」之稱,被奉為女性守護神,守護著女性的安產、育兒、結緣以及美麗,故而河合神社有「女性能量景點」的美名;河合神社獨有的「鏡繪馬」若以平常使用的化妝品在繪馬上描繪妝點並寫下心願,據說將從內到外都變得美麗。河合神社也與日本三大隨筆集之一《方丈記》的作者賀茂長明相關,其為神社方丈之子,童年就在此度過。

河合神社有東、西二座鳥居。

穿過鳥居後,左側有手水舍。

西鳥居與神門。

神門為四腳門形式,於延宝七年(1699年)進行翻修。

舞殿,正面為妻入入母屋造。

舞殿四周有金色吊燈籠裝飾。

拜殿,為平入入母屋造,唐破風屋軒。主殿則位於拜殿之後,不易拍攝完整。

貴布禰神社,於於1161年安祭於此,御祭神為高龗神,對於祈雨、止雨相當靈驗。

河合神社的末社「六社」: 由木社、印社、竈神、稲荷社、衢社、諏訪社,最初是分開供奉的,但在江戶時代合併成了一棟建築。

拜殿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面「鏡絵馬奉納所」。

鏡子形狀的繪馬因參拜者描繪的「功力」各異,呈現形形色色不同的面貌,頗有趣味。

舞殿前也設了鏡繪馬奉納的圍欄。

鏡繪馬化妝室,專門給參拜者描繪鏡繪馬的空間,在「授与所」購買鏡繪馬後就拿到此處進行加工。

裡面設有桌椅,並陳列描繪說明書,可使用自己的化妝品或是向神社借色鉛筆畫上自己理想中的圖樣,在背面寫上名字與祈願就把它拿至奉納處插置。

舞殿旁有喝茶的座位區,這是配合授与所旁的休憩所(↑圖右棟)而設置。

休憩所販售「美人水」,標榜以下鴨神社中的花梨樹生產的「花梨蜂蜜」沖泡而成,號稱具有使肌膚更加水潤、彈性的天然成分,專攻女性愛美心理。

下鴨神社境內佔地廣闊,有多處大小神社,分布在「馬場」旁邊也有不少座末社或靈水,社與社之間以竹塀區隔。

下鴨神社在繩紋時代以來就存在「糺の森」中的「垂水」,為來自廣闊神聖森林的水流;以雙手接住從岩石中流下的清水,澆在身上,據說可獲得神聖的力量。

雑太社,御祭神是祈求球技進步的神祇神魂命,社殿前方有顆木雕橄欖球。

關西地區第一場橄欖球比賽就在這裡舉行,雑太社前還矗立著「第一蹴の地」(橄欖球第一踢)的紀念碑。

二十二所社,於1877年創建,祭祀22個賀茂氏祖先。

河崎社,賀茂斎院歴代斎王神霊社合祀神社,御祭神:大木命、項玉命、賀茂岳令命、玉依彥命、大矢瀨命、馬之木命。

無社殿神地・唐崎社紅葉橋遥拝所,齋王隱居時會在此進行淨化儀式。

下鴨神社表參道最南段,左右有民宅。

旧三井家の別邸,位於下鴨神社的南側,前身是富商三井家的別墅,2011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並於2016年秋季開始向公眾開放。 

旧三井家の別邸的牆塀紅葉似火。

旧三井家の別邸大正時代的主要建築和其他大型屋宅一直得到妥善維護,被高度評價為大型古典日本住宅的典範。在三樓有一個瞭望塔,可付費登覽欣賞鴨川和東山山稜的景觀。 

京都府立鴨川公園,沿著鴨川河畔開發的公園,從北到南延伸的綠地,是京都市區中一處受到居民與遊客喜愛的休憩空間。

鴨川公園有處賀茂川和高野川合流形成的三角地帶,被京都人暱稱「鴨川三角洲」,出現在不少戲劇、電影中場景,而成為鴨川最為知名的「聖地」。

正對賀茂大橋的三角洲,在賀茂川、高野川上鋪設了一個個可橫跨至對岸的「飛び石(飛石)」,在河上鋪設飛石,最主要是為了鞏固河床,當水位較低時,又可當作人們渡河用的踏腳石,約在1992年左右鋪設。

目前鴨川主要有5處飛石鋪設點,以位於出町柳駅外鴨川三角洲的「出町飛石」規模最大,也最受歡迎。

鴨川三角洲這些飛石以長方型跳石為主,還有部分雕鑿成烏龜與千鳥造型,因此來這裡跳烏龜石過河也成了一個觀光的趣味景點。

這天前來其實有下著細微的毛毛雨,幾乎是沒人在跳飛石,所以飛石上一整個空景。

石塊與石塊之間有的間距還頗寬,需要稍微騰躍一下,因為雨水造成石塊表面略有溼滑,短腿阿桑當時跳得戰戰兢兢。天啊

千鳥造型的石塊(乍見還以為是魟魚)。

橫跨賀茂川的出町橋,於1954年重建。自江戶時代以來,它一直是洛北與京都市的出入口的重要橋樑。曾經是一座橫跨賀茂川和高野川的長橋,將出町與出町柳一氣呵成地連接起來,在1918年才分為出町橋和河合橋。 

靠近出町柳駅這邊的是高野川,遠處那座則是1935年建造的河合橋

自河合橋眺望高野川。

自河合橋眺望高野川。

再返回出町柳駅。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8177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