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懷念師公—吐登達爾吉尊者
2009/03/22 12:29:09瀏覽979|回應0|推薦3

懷念師公—吐登達爾吉尊者
 
作者:釋蓮翰上師

日期:2006年4月15日

師公吐登達爾吉尊者於二○○六年三月七日在香港圓寂了。密宗黃教的一代祖師,悄然離開了塵寰,聖尊蓮生活佛的人間最後一位皈依師、一位在眾生界弘揚正法的大成就者,也回歸佛國悉地去了。這是娑婆眾生的一個重大損失,天地與我們同悲,日月與我們共哀!

蓮生聖尊於一九八三年遙灌皈依吐登達爾吉尊者,當時我居住在香港,由於要幫忙聖尊去聯絡的關係,也因之攀上一些因緣,回首不覺二十多個寒來暑往矣。

基於此末法時期,正法難行,亂象叢生;吐登師公為杜絕一些不必要的亂
象發生,生平行事低調,也訂了一些規矩,求見的人不能輕易見到祂。其實,見過祂的人都知道,祂是一位很慈祥而且平易近人的長者。

除了特別的少數人之外,祂不接受一般人的供養,但祂一定要賜紅包給每一位允許接見的人。如果你去求見,祂可以讓你在外面等候三數個小時,以考懷念師公—吐登達爾吉尊者驗你的誠意。在見面時,祂可以用深藏玄機的寥寥數語來結束,也可以滔滔不絕、與你通宵達旦。

多年前,祂向我講述自己一個求法的過程:

我年輕時,皈依甘珠佛爺,並在甘珠佛爺處奉侍。但甘珠佛爺的弟子侍者眾多,我身分卑微,住的是柴房,做的是外務,根本靠不到甘珠佛爺的邊。四、五年過去了,還沒有得到甘珠佛爺正式看過一眼,也沒有得到甘珠佛爺正式賜過一句話,更沒有灌過一個頂、傳過一個法,但我道心堅固,毫無怨悔。

直至有一年冬天,我病得很嚴重,在一個嚴寒的夜晚,我躺在柴房裡,氣若游絲,眼看快不行了,有師兄同情我,問我最後的願望是什麼?我掙扎著說,「我想見師父一面就瞑目了。」師兄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去把師父吵醒,並報告了我的狀?。

不一會,甘珠佛爺披著大衣,在黑夜中冒著嚴寒,來到柴房,他看了我一眼,把腳一頓,說:「你要死,干我什麼事?我成佛,是我的事。你死,是你的事!」說完就走了。

說也奇怪,自此之後我的病竟然好了起來。甘珠佛爺的這番話含藏禪機,懷念師公卻令我大徹大悟!

我領悟到甘珠佛爺的契機,從此成了甘珠佛爺的心傳弟子,並得到他的最秘密傳承。

聽了吐登師公講述的經歷,令我們深深感到現在的真佛弟子是多麼的幸福,但願我們真佛弟子能懂得珍惜!

同時,也深深敬佩吐登師公的道心非常堅固,深感讚嘆祂對自己的根本上師那種唯一依止的正念,值得我們真佛弟子認真去學習效法。

更妙的是,甘珠活佛的一席話、一個頓腳,卻令吐登師公智慧大開,大徹大悟!從此步入成就之道。

吐登師公這段傳奇性的經歷,令人深思!

吐登師公與蓮生聖尊的因緣,也是不可思議的。早年聽吐登師公說,他曾經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到台灣全省南北,上上下下去訪尋一位姓羅的有緣人,那是宿世緣份的使命,結果訪尋落空,每次都失望而回。直至蓮生聖尊來皈依後二、三年,才恍然大悟這位就是自己千辛萬苦訪尋的人!但不是姓羅,而是姓盧。

吐登師公有一種類似「滌膚法」的密法,平時整年可以不洗澡,但皮膚不垢不髒,白皙細嫩如故。這是藏蒙地區黃教的一種密法,藏蒙地區因洗澡不方便,黃教的修行人即修此密法,累年累月皮膚都是很乾淨的。

蓮生聖尊每次到香港拜見吐登師公,吐登師公必然非常隆重其事,平時不洗澡的,但在會見蓮生聖尊之前,一定要預先沐浴更衣。

在吐登師公與蓮生聖尊的交談中,偶然也會提到一些過去世的事,吐登師公會說:「您前世留在我這裡的東西,我要還給您。」蓮生聖尊會說:「不急,先留在師佛您那裡好了。」聽起來神奇得很。

蓮生聖尊也常常帶著一班真佛弟子、上師、法師去拜訪吐登師公,通常都是聖尊先被接見,我們做徒孫的最後才進去拜見。當我們進去時,師佛聖尊已經與吐登師公並排坐在一起了,當看見自己的根本上師同師公並排坐在一起時,你會先向誰頂禮呢?這是一個考驗你正念智慧的課題,很多人自然而然就先向師公頂禮了。

如果您先向師公頂禮,吐登師公事後會告訴你:錯了!你應該先頂禮自己的根本傳承上師,這是密教法脈的規矩,因為根本傳承上師是你永遠的、唯一懷念師公的依止!沒有根本傳承上師就沒有師公,也沒有其他的一切。

吐登師公圓寂了,敬師如父的蓮生聖尊,剛剛在葉子湖調好日夜顛倒的時差,又馬上萬里迢迢、風塵樸樸,特地專程從老遠的葉子湖趕來為吐登師公守靈。在香港「世界殯儀館」的靈堂內,聖尊默默守靈三個小時,祂知道有真佛弟子會來為吐登師公告別致哀,聖尊靜靜地等候著,等到真佛弟子已經來得差不多了,靈堂也擠得滿滿的,祂才離開。

世間上只有徒弟等候師父的禮教規矩,現在卻成了蓮生聖尊等候徒弟的場面。蓮生聖尊上對師父、下對徒弟的兩種無言身教,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值得大家深思。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7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