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錄(三)
文/陳浩恩 2008-05-02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解釋道。千百年來,對這幾句話,起碼有一千種不同的解釋,亦即是,相等有一千種不同的老子。
究竟哪個老子才是對的呢?
其實,這一千種解釋,都是對的。當你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就是宇宙的本體,宇宙的運行法則的。請問,這個世界,有甚麼事物,不在它的範疇之內?同時,這一種解釋出現錯誤,亦因為作者以為自己是唯一真正的詮釋者,他將道狹義化。
(二)
修道是一個盛行已久的字眼,但真正得道者卻少。有些人以為每天靜坐,就是修道;有些人以為每天茹素,清心寡欲,就是修道;又有些人以為拜神扶乩,與高靈溝通,就是上修道,這些近乎盲人摸象的修行,接近了道的世界,卻因為執著,落了兩邊,又遠離了道的本質。
天無道不運,國無道不治,人無道不立。萬物無道不生,道是甚麼一回事呢?
古代的道祖,明白了物質世界的本質及運行規律後,將「道」用在入世方面。
先有呂尚匡扶周朝,後學道於鬼谷子的張儀、蘇秦,在戰國時代大展政治身手。其後,張良助漢高祖得天下,諸葛亮助劉備三分天下,皆是道的入世學。
其中,牽涉了計算陰陽變化,掌握未來的古代術數,如:奇門、太乙、六壬,以及醫卜星相風水之學等等。
這些學問得以出現,皆因古代的道祖明白了物質世界的基本結構,時空變異的原理,而應用解決世俗問題方面。
許多人仍然不,相信古代中國已有獨特的「科學」,而以為所謂道,就是講「耶穌」、講「禮教」,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道又有出世方面的發展,這方面的學問,始自《黃庭經》、《周易參同契》。後者為東漢魏伯陽所著,譽為萬古丹經之王,詳述丹的修煉原理、口訣及功法。當我們翻開泰漢史,看到描述丹道之學,可能不會想到,這些修煉的風氣,曾經盛極一時,為古代聖賢趨之若鶩的日常活動,好像現代人健身一樣。
將道的原理,應用於政治方面,有洪範九疇,周官六部。將道應用在行兵遣將,廝殺戰場,則有陰符韜略,孫子兵法等等。
將道的五行陰陽用在醫學方面,則有李問靈樞的不朽著作,成為數千年以來中醫的聖經。
舉世知名的漢學家李約瑟著的《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更加將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歸功於道家精神及學問。沒有道家,相等沒有中國文化。
我們晚上回家,蒸一條魚,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配料薑、蔥配合,也有「道」的學問。寒、濕的食物,就要用燥、熱的植物來平衡,這些寒、濕、燥、熱的觀念,不是來自陰陽五行,不是來自道家是來自甚麼?
我們的文化是基於道而衍生出來的,因為脗合大自然的生機,所以國運起伏數千載,歷盡蒼桑,依然屹立不倒。
世界不停地變,道卻是永恆。
那一天,有個學生帶我去吃一間著名的西餐館,標榜FUSION。FUSION就是大雜燴,搞創意。我吃過之後,就說:「這些FUSION店子很快會執笠。」
中國人的飲食口味,不是天馬行空地塑造出來的,是根據「道」的五行規律發展出來,味道暗藏生機,存在的法則,所以歷久不衰。
但現代的飲食無「道」,所以注定難以持久。
現在,你大概會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