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索生命黑箱8
2008/08/16 16:14:30瀏覽515|回應0|推薦0

探索生命黑箱(八)

 肆、黑箱機制…探討了這個黑箱,可能的形成原理與架構,或許進一步我們會想知道;這個黑箱內部的運作「原則」是什麼?

一、加乘作用

如果可以把「所作、所想、所得的」化成數量單位,那麼這個黑箱可能不是單純放「一分」進去,出來「一分」的對價關係。因果論經中說:「一文喜捨萬文收」:施捨一文錢,可以得到萬倍的回報。
嚴新醫生曾經提過一個氣功案例,中國高級氣功中有一種搬運術,有這種功夫的人,可以用功將遠處的東西隨意搬運。錢財等等東西都行。

但這種搬運術須以「重德」為基礎,否則占人便宜,每分錢要損失140塊錢,或生病住院要花這麼多錢。這是嚴新醫生在大陸上所遇到的氣功師的實際經驗。照這樣的比例來算,若不當取得1塊錢,就會損失萬倍的靋?C與佛家所言,似乎是鏡子的兩面,異曲同工。

依照這種「加乘作用」的效應,如果把這個「生命黑箱」,看作是一個「銀行戶頭」,那這個銀行可能是「利息最好」的銀行。利息不像是間銀行那樣,只有3%、5%,利率是可以以千萬倍來計算的。

不僅如此,我們心念行為所「放進去」的,還是「流通性」最好的貨幣。在世間,不管擁有的是黃金珠寶、房屋土地,還是存在銀行裡的現金,即使是目前世界上流通性最好的美金,到另一國家,就不能使用了。但我們心行所照作的,生生世世都用得的到,都可以提領。

而且,這個銀行比網路銀行方便,不用寫單或打密碼,它會在適當的時候「主動付款」。

二、若無其事

這個銀行,是否每個人都能得到萬倍的「利息」呢?似乎並非如此。那要怎樣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呢?

我們從聖人們的教誨,也許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佛家有「三輪體空」之說,亦即佈施之時,心中無施者、受者、施物等三相。佛陀在(金剛經)中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不施」、「若菩薩不住相,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如果作善事時,不執著於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感裡(色香味觸法),不覺得在作善事,那麼福德就非常非常大了。
聖經的馬太福音第六章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聽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你們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查看,必然報答你。」左手和右手在同一個身體,為何不知道右手在作什麼呢?就是因為心理「沒有想」。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有德的人沒想過自己在作善事,所以才是真正有德;沒德的人,念念不忘我在作好事,我做過多少好事,反而沒德。
嚴新醫生在氣功學講座中也提到,作善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求回報,最好,心理根本就沒這件事,別人也不知道。

聖人們的思想果真是相應的,似乎指向同一個方向;越接近「無我念我」的狀態下所作的善事,可能離「德」最近,德也越大。以前面銀行的比喻來說,所得的「利息」可能就越高。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袁了凡先生是怎麼改命的。雲谷禪師不僅勸他作善事,另一個重要關鍵,是交他「念咒」,目的是不要放任心理面的念頭亂起亂滅。袁了凡先生的改造命運,已為諸聖賢的教誨,作了最好的證明。

三、田地自己畫

在作好事時,如果做不到「無我念我」,那就沒有福報了嗎?當然也不至於這樣。

佛家提到:「只為自己,功德很小;為一切眾生,功德就大了。」「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心量大,功德就大;念念為自己,為自己的家庭、小團體、小道場,心量小,功德就小。

這就好比我們耕種,自己可以決定收成。你自己在心上劃一片土地,這塊地小,你種東西下去,收成就少;土地越大,收成就越多。而「無我念我」,就好像土地沒有界線一樣,所以佛說:「福德不可限量」。

心就是福田。同樣作一件事,用心不同,結果就不同。完全決定在自己。同樣的作為,但因心念不同,產生的「利息」、「能量」或「福德」就不同了。

造福是如此,相反的,我們也要注意不好的心念。對象越廣大,可能越有不好的引響。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憤世嫉俗、不要抱怨國家社會、不要埋怨公司不公,這對我們所欲積累的福德或能量沒有幫助,只會消耗。從「反作用力」的觀點來看,也會增加我們的諸多窒礙與阻力。

四、從心做起

現在不少人知道要行善,但很多人的效益可能未盡理想。一個可能的重要因素,是未在「心念」上下功夫。

「意識有能量」,所以,一個善念,就可以為我們的能量倉庫增加能量;而一個不好的念頭,就會消耗倉庫中的能量。

仔細觀察看看,我們每天的念頭可曾止息?有多少是利益別人的呢?是不是大部分是在慾望與自以為是的知見下,貪心、爭奪、不滿、批評、驕傲、動氣、淫逸、忌妒、佔有…?

我們有意作善事為了加分,卻無意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在減分。重點可能不在於存了多少,而在於自己守得住多少。我們的念頭像是杯子的破洞一樣,一點一滴流失杯內的水。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我們有沒有去行善或作惡,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都已經為我們的命在加減乘除了。小善是加,小惡是減,大善是乘,大惡是除。

所以佛家講:「上善」是意善,「下善」是身善、口善。

嚴新醫生也提到,練氣功要「三分練,七分修」,甚至要「一分練,九分修」。高級功夫不在於姿勢上的比比畫畫,而是在「德」字上的修練,強調修心的重要。

另一方面,我們在生活上,只要「轉個念頭」,可能就可以作善事了,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例如醫療保險,是「怕自己生病的時候,醫療費付不起,所以先買保險,由保險公司為你付醫藥費。在每個月繳醫藥保險費的時候,如果是為了自己生病而作準備,如此,將來一定會生病」;「如果念頭一轉:我是在修佈施、修供養,幫助那些有病的人,供養那些有病的人。這樣佈施出去,你一生可能比較少生病。為什麼呢?你修的是不生並的因!」

所以,果真能從心念上下工夫,我們「戶頭裡的存款」才會慢慢的增加,讓我們生活的一切,真正有所改變。

五、不要享福

「花錢容易存錢難」,人往往辛辛苦苦努力積蓄,幾年下來,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點錢,但要拿來揮霍,一兩個月就沒有了。

據專家的研究,股市的波動,是人類群眾心理與大自然規律具體而現實的呈現。而從股市的漲跌來看,似乎也有類似的現象。股市的上漲,常常需經常時間緩慢推升,但在市場下跌時,往往又快又急,幾天的跌勢就把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漲幅吃掉了。

被譽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言:「複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原子彈之父如是說,顯見複利的威力。所謂複利,簡單說起來就是用錢滾錢,賺到的利得沒有拿出來花用,在繼續投入生財。而複利的力量之所以可怕之處,關鍵就在於「時間」。時間越長,力量越大。

相同的道理,我們若能盡量不要享福,把「福德」存起來,時間久了,就會為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助力。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告訴弟子須菩提:「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問:「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佛陀回答說:「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教我們的,就是要「忍」、「不受福德」、「不應貪著」。

自己少用一點,就可以多留一點給這個世界,別人就用的到。「少花用」就是惜福,更重要的是,那一點一滴起心動念的善心,就已種下無量無德,為我們的戶頭「多存」了。

事實上,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會發現:「不要享福」才是真享福。想想看,若我們不在意是否比得上別人、跟不跟得上流行、沒想要住好房子開大車、不擔心考試考不考得上、東西好不好吃、能不能賺到錢、別人看不看得起我…什麼都可以不執著了,那才真叫大自在、真快樂、高級享受。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13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