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索生命黑箱7
2008/08/16 16:10:15瀏覽630|回應0|推薦0

探索生命黑箱(七)

三、意識帶有能量…知道了「人」不會死(神識不死),明瞭任合作為不會憑空消失(不滅),很多人就知道小心謹慎。因為只要做了,必定會產生「結果」,只是我們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出現而已。

但人們常忽略而且也更不易控制的,是我們的心念。而從諸多實驗與事例來推論:「意識」可能具有類似「能量」性質的。
而音樂、語言與文字,其實都世人「意識」的表現。

非洲聖者史懷哲,曾經對當地土著的禁忌,提出了令人驚呀的報告。他的報告中提到:當地的非洲土人,在孩子將誕生時,孩子的父親會一直喝酒,喝的迷迷糊糊,並且隨口說出一大堆新生兒的禁忌。比如他說「右肩」,那麼以後右肩就會成為孩子的禁忌。他們並且相信,如果那個孩子被擊中右肩,就會死亡。如果他說的是「香蕉」,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吃了香蕉就會死亡。事實上,史懷哲博士也親眼看到過,許多土人因犯了「禁忌」而死亡的例子。

有一次,土人烹煮香蕉以後,沒有洗鍋子就繼續烹煮其他的菜,其中有一位土人吃了這些菜,也沒感覺有任何異狀,但當他聽到這個鍋子曾經煮過香蕉,馬上臉色發青、抽筋,經過治療都沒有效果,因此死亡。

事實上,吃香蕉是不會死人的,而這個土人如果不知道那個鍋子煮過香蕉的話,他也不會有事。導致他死亡的,是他的「意識」。

從上述的案例可以發現,人的「意識」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或者說,可能是帶有能量的。既然帶有能量,那麼,「意識」也會遵守不滅法則,不會憑空消失。所以,任何一個念頭,都不是無意義無作用的。

四、行為反作用力

怎樣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呢?

這方面佛家在經典中有很詳細的描述。大體而言,佛家將世人所得的結果,大致分為三大類:財佈施得富貴,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
「佈施」就是「捨」。中國人講「捨得」,有捨才有得,捨什麼得什麼。好像我們往牆壁丟一個綠色球,彈回來就是個綠色球;丟藍色球,彈回來就是藍色球。

這是自然界的法則之一。牛頓第三定律就說明,每一個施加於物體的力量,都會同時產生一個大小相等而且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這個定律也叫做「作用與反作用定律」。例如:當你拍打桌面時,同時桌面也會回送你一個相反的力量,所以你的手會痛;游泳時用力往後撥水,身體會往前推進,因為手給水作用力,同時也獲得一個反作用力;跳高跳遠時用力蹬地,已獲得足夠的反作用力讓身體運動;穿溜冰鞋站在光滑地板上,用力向前投擲物品身體會像後退;火箭升空時氣體向後噴發,已獲得反作用力上升……

而我們這個「生命黑箱」似乎也是如此,有人稱之為「行為反作用力」。我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孝順父母,以後我的子孫也會孝順我;我祝福別人,也會得到祝福;我帶給別人歡樂,我自己也會得到快樂;我施捨錢財幫助別人,我就會得到財富;我幫助別人健康,我自己就得健康。相反地,我傷害別人,日後亦會為人所傷;我欺騙別人,未來也會為人所騙;我發脾氣罵人,以後同樣會遭人惡言相向;我不孝順父母,以後我的兒女也不會孝順我……

從反作用力的現象來看,也像是「不滅」這一自然法則的延伸。

五、模擬模型

從林林總總的這些自然現象、科學家的理論實證、醫學界的研究等,很多都與佛家的「三世因果」、「生命輪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等理論吻合。很多科學家已開始對那些描寫輪迴的佛書籍發生興趣,因為那些書上的記載有很多與陸續的研究發現十分吻合。

因為「神識不死」,所以人有無數的過去和無窮的未來;因為「不滅」、因為「意識有能量」,所以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行為造作(因),都會產生果(果),絕不會憑空消失。

借用愛因斯坦質能互換的理念,來嘗試模擬一個模型,以期更清楚了解這個「黑箱」。

我們自身這個黑箱就好像一個「能量倉庫」一樣。過去累積殘存一些能量。裡面的能量會隨著歲月的過程而消耗,例如生活中必須的財物消耗、學業的完成、事業或職場的成就、人際關係、名聲等。也會因我們的惡念惡行而消耗,或因利益別人的善念善行而增加。

生活受用、慾望或期待的結果呈現,例如財富、名聲、健康、事業、婚姻、子孫、尊敬、別人對你的感謝等等,都是消耗能量。我們的意識與行為,不斷影響倉庫裡能量的增減。所謂的「物質」,就好比是我們人生的一切軌跡(所作的、所想的、所得的),是這個黑箱的輸入(所作所想)與輸出(所得)。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一生中沒有特別為善,也沒有蓄意作惡,所以能量倉庫中的「能量」,幾乎沒有太大的增減,保持著我們「命中注定」的能量。

我們要累積能量,就必須作善事、存善念。若作惡事、起惡念,那我們的能量就會消耗。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用「善的行為或意念」去轉化為「能量」(質能轉換),增加我們能量倉庫的存量,才能將「能量」轉化成我們的的慾望與期待(能換質),也就是我們努力打拼所期待的人生。

※另一種看法,也可以把善念善行,想像是一種「正能量」,或像是銀行的「存款」;而惡念惡行是「負能量」,像是貸款一樣。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13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