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7 16:27:17瀏覽422|回應0|推薦0 | |
守戒修定證道慧 <釋蓮慈金剛上師於2000年1月23日開示金剛經第二講> 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 我們上一堂已經講過了,金剛就是代表最堅固、最銳利、最光明,是打不破、熔不掉、是永遠可以保存的。就是說,佛陀教的智慧是如金剛一樣堅固,常明常照。 「波羅蜜」就是法,佛陀的法可以帶引我們到涅槃的彼岸,到清淨的彼岸。所以這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的就是佛最高的正見,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大法門。我們講金剛經就是希望大家將來能夠證悟,能夠如金剛一樣的不壞,一樣的堅固,能達到最光明的智慧出現,那就是佛智。 第一章題目叫「法會因由品第一」,就是佛陀講這個法的緣起。這個法會是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召集了大比丘眾共一千二百五十個人,跟你們一樣,很認真的聽法聞法,希望能夠開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國大城乞食。」佛陀把這些比丘眾,召集一起後,那時世尊認為已經到了吃飯的時候,祂就穿好衣服,拿了祂的缽,入舍衛國大城乞食。 那個時候出家人的衣服叫做三衣,有三種衣服,一種叫做「作務衣」,一種叫做「入眾衣」,一種就叫做「福田衣」,這個福田衣又叫做僧伽黎,這就是法師們穿的二十五條衣,這是會給眾生生福田的,所以叫福田衣。 世尊跟祂的比丘眾,吃飯的時間他們不煮炊,他們都拿了一個缽,由佛陀領隊,一千多人就到城市裡挨家挨戶去討飯。他們出家人只吃一餐,就是中午的時間吃,太陽下山了,他們就都在裡頭修行的。 為甚麼要穿這個呢?因為佛陀說,你穿這個福田衣,眾生看了會讓他們心生福田。你們想想看,一隊一千二百多人,穿得這麼莊嚴的衣服,在路上慢慢的走,眾生看了佛緣都生出來,每一個人一定是合掌禮拜的,一定是念佛的。所以他們出來是攝眾,要穿得很莊嚴。 然後他們每一個人手上拿一樣東西,就是拿缽。你知道以前的碗,那些出家人法師拿的碗都是很粗糙的。他們的碗不像我們現在的很美,他們的是很粗,顏色就像鴿子那種顏色。只有佛陀的缽特別不同,佛陀的缽是四大天王送來給祂的,四大天王拿維衛佛的缽,叫做甘琉璃缽,是琉璃做的缽,從古佛那兒取過來給佛陀。所以佛陀拿的缽是佛缽,跟人家不一樣。 佛陀領著大家去舍衛大城乞討,你們會想,佛陀已經開悟成佛,祂為什麼沒有飯吃呢?為什麼祂的法師不準備呢?幹嘛還要讓佛這麼辛苦,從年輕到老每天都去要飯?而且佛度的眾生千千萬萬,當年很多人都供養祂的,像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園本來是祇陀太子的土地,是給孤獨長者用金磚去舖地,而感動了祇陀太子,把這個園讓出來,然後轉送給佛陀,去蓋弘法的道場。這樣有德、有錢的護法,難道他們不會供養佛陀嗎? 確實是有很多人樂意供養佛陀,但是佛陀是引導沙門修苦行,所以祂以身作則,行六度萬行,他們是以乞討來修行,乞討就是守戒,乞討就是大家不貪口腹之欲,讓口能夠戒起來,而讓你的心不羞慚、不厭惡這個事情,讓你的心能夠不動。這就是身口意的戒律,是借乞討來修行。 今天二十一世紀,如果我這個住持告訴法師們,我們以後沒飯吃了,不開伙了,每天中午我們去唐人街化緣吧!每一個一定痛哭流涕的,一定包袱拎了馬上就走了,一定就是鳥兒們到別的巢去了,這裡馬上變成空巢。是這樣子啊!現在的人不做這件事情,他們搭不下臉,吃不了這種苦。不像當年的佛陀,佛陀已經是佛,還樂意去乞討,寧願不吃供養,帶著他們去討飯,可見佛陀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聖人。 這裡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他們乞討是默默不講話的,不是一面走一面聊天,吱吱喳喳、東張西望,哪一家瓦比較貴?哪一家宅第比較貴?看到那家比較有錢就用跑的搶先,因為一千多人啊!如果太晚去人家就不給了嘛!看到比較漂亮的,每一個人就百米賽跑,趕快要跑去那一家。不是這樣子的,因為佛陀教他們守戒守得很嚴。 佛陀講,窮人家你也要去,富人家你也要去,不可以選擇。真的呀!精明一點的法師他會想,上次我來的時候,他們給我一個大雞腿,這家好啊!他就記得了。去另一家,哎呀!他給我的飯比餵貓的還不如,難吃得要死,我下次記得要繞道而行。佛陀講,你不可以這樣。 佛陀講,有錢的人家你固然可以去,可是沒有錢的家,你更需要去,因為要給他種福田。窮人家不管菜飯粗糙,你要讓他布施,他才能種下佛緣,這就是增加他的福份。給出家人一米一食一湯一藥,將來他的福份就會很好,就不會那麼窮。出家人穿的是福田衣,出家人的身份是福田僧,跟眾生結緣,讓眾生供養就是給眾生種福田,所以佛陀這樣交代。 他們去乞討的時候,一定挨家挨戶,照次序來。佛陀有規定,每一個人去化緣只能走七家,去七家敲了門以後就停了,然後拿著食物回到他們修行的精舍才吃。他們不是一面走一面吃的,不是肚子餓了,啊!今天還有海鮮啊!還有龍蝦呀!哇!口水一路流就一路吃,回去都吃完了,不是的。而是去七家要了飯以後,就放在他們袖子裡,然後還是很莊嚴的走回去。他們要走很久的,村落是距離他們修行的地方很遠,大約半個鐘頭、一個鐘頭,一路唸佛號,這樣回去的。眼睛也不亂看,也不聊天,就這樣很莊嚴的回去,回去後才吃人家供的飯。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他們很規矩的一起吃飯,吃完後把飯碗洗一洗,這些外出的衣服就收起來,摺好了,要聽經之前他們一定去洗腳,這裡講「洗足」。因為要清淨自己,吃完飯,走路腳髒了,那要聽佛陀開示,每一個人都去洗腳,佛陀也去洗腳,然後把自己的座位舖一舖,佛陀自己也動手把自己的法座舖好才坐下去。 這一章就是講這些很平常的事情。這本經開始是他們去乞討,然後回來吃飯,吃完飯把衣服、缽收好了,開始洗腳。洗完腳,把座位舖好了坐下來。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是一個序,引出底下的事件出來。這個序雖然很平淡,其實是很重要,由這個簡單的文字裡,要讓你體會他們出家比丘眾們簡單樸實,無虛華的持戒修行生活。一天就吃這麼一餐,就是一個碗,幾件衣服,這麼簡單的過活,非常的樸素一點都不複雜,跟我們現代人完全不一樣。 我們現代人吃飯還要挑館子,電話先查查看哪一家好,再花幾個鐘頭化妝,然後才出去吃館子,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頭。 那他們是中午吃完,馬上下午、晚上就坐在這個座位上修行,他們也不擔心下一餐有沒有飯吃。不擔心的啦!他們吃法食,他們打坐得到禪定的樂趣、得到智慧、得到佛菩薩的光明,他們已經不需要吃人間這麼多東西了,他們吃的是法食。 「敷座而坐」是跏趺坐,是修定。乞食是持戒,打坐是修定,佛陀開示是修慧,所以他們是在修戒、定、慧。佛陀所有的門徒都是修「戒定慧」而開悟的。 由這章我們可以體會,修行人樸實無華的生活,行止也是安靜,心無雜念不散亂,對於大法念念不忘,日日修夜夜修,所以當年人人修人人開悟。那個時候,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人人開悟,人人成羅漢,都是由守戒、修定、證道慧而開悟的。 嗡嘛呢唄咪吽!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