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蓮慈上師講金剛經1
2008/03/21 13:20:49瀏覽524|回應0|推薦0

金剛經原文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往?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以戒為師 住四念處

<釋蓮慈金剛上師於2000年1月20日開示金剛經第一講>

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晚安!

歡迎各位趕回來,再跟我們一起研究,釋迦牟尼佛一本非常深奧,也非常出名的大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v。

從經的名字簡單講起,「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金剛」二字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是非常光明的、非常堅硬的。因為從古到今,都認為金剛是所有珍寶裏是最堅硬的,最不容易被摧毀的。所以用「金剛」來代表佛智之堅固不破之意。也就是這部經典的道理,是真正至上的道理。宇宙間再沒有什麼可以與之比擬的,沒有什麼再超出於它之上了。

「般若」,在這裏代表智慧,是佛陀最高智慧正見,非一般世俗凡夫的知見。

「波羅蜜」在梵文是法的意思。另外一層意思,是帶你到彼岸的無上正等正覺覺悟法門。

所以整個經名就是最光明的、最堅固的,能破除一切邪惡的無上正等正覺大智慧。

講起佛陀大家都知道,佛教的來源,是由於教主釋迦牟尼佛,經過了多年苦修苦行,再開悟以後,出來轉法輪,傳出來的真理。佛陀從開悟到入涅槃,講的經典無計其數,總括來說有三藏十二部,說法歷時足足四十九年。

佛陀最初成道時,有華嚴大教三七日說,是說給上根器的人聽的。因為一般人都是中下根器;所以佛陀接下來馬上講阿含小教,講了十二年,沒有那麼深奧,也比較容易懂。

第三個階段講方等,講了八年。在這八年當中,祂把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通、別、圓這四教的道理,同時來說,說給中根器的人聽。

第四個階段,四時開演了般若法門,是度大上根器的,專講般若智慧,一共講了二十二年。

第五個階段,五時最後晚年,講了法華經、涅槃經,講了八年。最後一個晝夜的時間,祂說的是涅槃經,講佛入涅槃的道理。

據記載金剛般若經的出處,是在五時的第四個階段說的般若道理。那個時候,祂講的般若,總共有十大類,其中大般若,講了六百卷;放光般若,講了三十卷;摩訶般若,也有三十卷;光讚般若十卷;道行般若十卷;小品般若十卷;勝天王般若七卷;仁王般若二卷;實相般若一卷;文殊般若一卷。

我們現在大家所研讀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出在大般若六百卷當中的五百七十七卷之中的一卷,這一卷單獨為世人所共鑒、共傳頌。因為道理講的非常深入淺出,文句極簡潔,又有法味,深為世人所喜愛。

大家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的是空性的道理。它跟心經是一樣的。心經是金剛經的縮本,兩部經都是在講空性的正見。

所以中國古代,要得到佛法的教示,全靠一些有德高僧,學問淵博,語言能力好,本身又有佛學修為,能夠把佛陀的悟境,很真實的翻譯成讓人家明白的經文,既不會離題,也不會離意,文句還要通暢,讓中國人能夠了解的高僧來從事譯經工作。所以譯經的工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可以說是非常艱鉅的工作。

這部經從古到今,前後有五個朝代的人翻譯過,共有六位大師。今天我們講誦的這本,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後人所依傳的就是這本。

所謂三藏,是指佛的道理,經藏、律藏跟論藏。經、律、論都能深入,有學德有證悟、證量的法師,才能叫做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本身是印度人,但是他可以翻出這麼美好的中文,真不簡單。即使我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也沒有辦法寫出這樣的文句來。他一生翻譯佛陀的經典有三百八十多卷,可以說是花畢生心血在做這份文字般若的工作。

在他年紀大了,要圓寂的時候,曾經許了一個願,他說:「我肉體死亡後,如果老天認為譯經正確,符合佛陀密意的話,令我火化後,舌頭不壞,以證明之。」結果,他的舌頭真的是紅色的舌舍利,沒有化。這就應證他這一生所翻的經典,完全符合佛的意思。

古代真正的大法師,是很不簡單的,他確實要深入經藏,經、律、論完全融會貫通,五德具全才能叫法師的。「法華經」裡講法師的五種條件,是這樣的:

第一,他要受持經典。第二,他要讀經。第三,他要懂得誦經。第四,讀誦修持以外,他還要能夠解說,能為他人解經的。他還要抄寫經卷,流傳經卷。這是一個法師的五種責任。

這個一點都不過份,一般我們說你要誦經、讀經,誦了你也要看,看了還要明白,要心領神會;還要懂得向人家說法,不能亂說;自己本身還要依照經典去做,要受持,要行法。還有,有空的時候要抄經,寫經卷,為什麼?因為古代沒有印刷機,都是用手抄的。一面寫,你自己就能更深入法味中,自己才更能記得,也可以傳給他人看。

所以一本經典,一個法師要做五種事情的,不是光擺在那兒,放在壇城,這不算。要五種俱全,才具備法師的五種德性。

所謂法師,再進一步講,為什麼你要當法師?法師是自度,還要度他,就這兩件最重要的事情。自度,自己把自己度化。那你自度怎麼度法呢?就是用佛陀的經、律、論,這三藏所教出來的法,依法來修,來度化自己啊!佛陀的法就是開悟的法,佛教徒的法師,你不學佛陀的法,學誰的法?是不是?當然是要學佛陀的法。那就是依經藏、律藏、論藏來深入研究,才能夠開悟。

然後,再度他,佛說,度他的時候,你就要用「戒、定、慧」三學來化導人天。深入經藏,修持三無漏學,才能夠自度度他,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所以,我們說佛教徒很重要的,就是要唸佛陀的經典。你如果喜歡學佛,不喜歡明白佛陀經典中的真義,怎麼能叫做一個成功的佛弟子呢?就好比你不懂你老師教的東西,算是好學生嗎?只是門外的學生罷了。

現在的佛教徒太輕鬆啦!他們以為:「我來接受皈依儀式,就是佛教徒了!」

你想要享受這個特權,你也等於給自己放了一顆定時炸彈一樣,你說:「我要當佛教徒,我只要來這裡皈依就可以了。」但是你去到外頭,人家說你是佛教徒,你就什麼都不能做的。買菜的時候,也不能跟人家斤斤計較;買東西也不能討價還價;也不能想要佔人家什麼便宜;人家跟你借錢,你就要快點借;你要跟人家要錢、討債,話也應該是講不出口,反正都不可以的。

為什麼?因為人家心目中的佛教徒是像佛陀那樣的,才叫做佛教徒,是聖人啊!你今天才皈依,你說你是佛教徒,人家上下看你兩眼,說:「好失望喔!」丟給你一句:「什麼佛教徒嘛?!」

因為你沒有一樣像佛嘛!沒有一樣合乎佛的標準。所以你想要當很輕鬆的佛教徒,沒那麼好當,你會被人家吐口水,吐到抬不起頭來。人家要罵,很容易就有得罵的。你今天在外頭講話大聲一點,人家說:「佛教徒怎麼像潑婦罵街?」你今天跟人家討債兇一點,「佛教徒那麼沒有慈悲心,我都快要餓死了,他還向我逼債。」人家跟你伸手要錢,你也不能說:「No」啊!你沒有慈悲啊!你不懂得慈悲喜捨。

所以佛陀講,你要度人就要守戒、修定、修智慧。戒定慧三學都要做到。當法師,人家的標準更高了,為人師表啊!我常常這樣講,當法師自己要做得比人家好。道理也要懂得一些啊!講出來的法都不是法,怎麼傳法?這樣會造很多業的。

我自覺,講佛陀的經,萬一講得不好,或是有錯漏,那我一輩子的罪都洗不完。修半天,還抵不上講錯一句話的業障多,怎麼辦?有時候想起來會流汗的。真的啊!我還不只是只講給你們幾個人聽,錄影機在那裡錄,講一句錯話,留臭萬年耶。

譯經也一樣,一翻錯,千千萬萬年年的眾生都錯了,這罪很重的。所以傳法的人,福份高,但造的業也會很大,所以你能夠不精進嗎?

以前的高僧大德,他們花畢生的心血,鑽研佛理。因為佛陀的經典那麼多,一個人花一生的時間也唸不完,哪裡還有時間聊天、看電視,還好那個時候沒有電視,要不然真的沒有高僧出來了。

我們現在修真佛密法,這是實修法門,同時我們在理上也還是要深入,才能相輔相成,理跟事通通兼具,確實是最圓融的。

講到金剛經,它整部經的架構分為三,一個就是它以「實相般若」為體,講實相。所謂實相,是言語講不出來的。了無所得,悟無所悟,它講的就是本性真藏,我們佛性的本性真藏,是無相的。

再來,經的每一章每一節當中,講出來的,都是用觀照般若,來讓真理明顯出來,所以它是以「觀照般若」為宗。觀照般若是我們的妙觀察智慧。這個觀不是用眼睛觀,是用慧眼、智慧力去觀;用慧力去照破煩惱,照破萬法;進而悟到萬法皆空,進入空性。

第三,經典的用,是用文字來表白,而這文字,是集「文字般若」之大成,讓你由文字當中去證悟解空,達到解脫。這就是金剛般若經的體、宗、用。

「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金本),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金本)。洗足已,敷座而座。」

接著,我們開始進入經文,一開始,它說「法會因由分第一」,那個時候,佛陀要講經,便有一個聚會,好像我們現在有法會一樣;有菩薩、聲聞、緣覺、四眾比丘,各方面的眾生聚集在那裡,成了一個法會。

法會因由,是指法會的因緣、緣起,也即是講緣起的第一章;就等於一個序、一個引子,把經文引出來。

當年佛陀入滅了,阿難尊者很傷心,六神無主。一般是會這樣,好像師父要走了,每一個都慌掉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阿難也是。旁邊有人提醒祂,快快快呀!快去問佛陀有什麼遺囑啊?阿難如夢大醒,說:「對啊!我該趕快去請教佛陀,祂有什麼交待,祂一走了,我們該怎麼辦?」所以祂就去問佛陀。

祂問了幾個比較出名的,也很重要的一些問題。祂問佛陀:「請問佛,您在的時候,我們是以您為師,那您滅度以後,我們要以何為師?」這是很實際的問題。

佛陀告訴祂,我滅度後,你們就以「戒」為師,你們就守「戒」。可見佛陀把這個「戒」看成第一位,一個人守「戒」,將來自可得度,不守「戒」,就不能得度。

同樣,我們現在都看不見佛陀了,佛陀滅度已經二千五百年了。現在後代的學子,也沒有像阿難那樣幸運,服侍佛陀十八年。那我們如何學?一樣!你就依「戒」,以佛陀的戒律為老師。

再來,阿難問:「我們以何為住?」住就是安住、依止。佛陀講,你們以「四念處」為住。「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看自己的身體是不乾淨的。第二,「觀受是苦」,任何的受都是苦的。世間的事物,讓你有覺受的,都是苦惱的根源。

第三,「觀心無常」,心是變動的。有人講,女人是善變的,這句話就錯了;佛陀講,每一個人都是善變的,不只是女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凡是心都無常。第四,「觀法無我」。法無我,即是法無自性。所以心中要明白這四個觀念,要以這個為依止,你要知道,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

再來,阿難問佛:「佛陀我們要把您的道理,集合起來成經典,給人家流傳,應該要怎麼處理經的開頭?」「到底要怎麼記載,才沒有冒犯,才如法呢?」

佛陀說,你就在每本經開始的時候,加一句「如是我聞」,這是我聽到佛所說的,不是我阿難說的。

確實是要這樣才如法,阿難代傳佛陀的道理,講得很好的時候,眾生會被誤導,會認為:「咦!阿難是不是已經成佛了?祂講起話來像佛啊!」事實上祂講的經是佛講出來的,講的時候也是有佛給祂的加持。

所以用「如是我聞」,比較客觀、中肯。還有佛陀說,你要講該經文傳的時間,就說「一時」好了。一時就沒有講特定什麼時候,就是指在那個時候。佛陀講經地點也要講出來,在金剛經裡講經地點就是在印度的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這個就是地點。

所以,經文記載要有六處。一個是信,你要讓人家信什麼?這個信仰要出來。一個是聞,聽到的是誰?還有時間,以及講經的人,主是誰?是佛陀,地點就是處。再來,缺少不了一個眾,就是多少人參與?像我們現在每次報導新聞,幾月幾號做法會啊!來了多少人,就是這個意思。時間、地點、主持人,有多少人在那邊等等。所以,經的六成就,是信、聞、時、主、處、眾。全包括在這經裡講的一句話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講到佛陀度的比丘,有記載佛陀悟道以後,最先度的人是憍陳如等五人,這五人就是當年最早跟著祂去修苦行的。後來,佛陀修了苦行以後,差一點餓斃,一度在尼連禪河昏倒,還是天女化成牧羊女,給祂羊奶,才挽回祂的生命。從那時候祂才痛下決心,知道修行還是要有基本的食物,不能完全斷食,因而開始吃東西。

當時憍等五人很生氣,因為他們還在修苦行,而佛陀放棄了苦行,所以他們認為佛陀背叛了悟道的決心,五個人就憤怒的離開了佛陀。

佛陀自己一人到深山菩提樹下悟道。開悟以後,立即回頭去找憍等五位當年的道伴,度化了祂們。

接下來,佛陀度的是迦葉尊者兄弟三人。迦葉兄弟當年有自己的修行團體,祂們底下的信眾有一千人。佛陀知道祂們有因緣,就去找祂們。一下子祂也把祂們度化了,所以祂的徒眾又多了一千多名的出家眾。

再來,祂去度化舍利弗跟目(目建)連。舍利弗跟目(目建)連當年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祂們各有自己的徒弟一百個人。佛陀也度化了祂們。

再來,佛陀再去度化耶舍長者,耶舍長者有五十個門徒。如此一來,佛陀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之眾。

在經典裡開章提到,「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很確實的報導,這些大比丘眾是這樣的來歷。法會是因為這樣的因緣,在那邊舉行聚會,佛陀要開始對出家弟子開示說法。

我們知道祇樹給孤獨園也是很出名的。我們與師尊上次去印度的時候,特別去了舍衛國,也去了祇樹給孤獨園,也看了祇園精舍。這個典故,是這樣的,佛陀國裡有個很有錢的大臣,叫給孤獨長者,這位長者為人樂善好施,有一天他聽到朋友說:「家裡在清掃,佈置香花。」他問他們忙什麼,朋友說:「我們要請釋迦牟尼佛來受我們供養,祂也將會為我們說法。」給孤獨長者本來還不認識佛陀,一聽之下也要去見見祂。

那時,佛陀是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度眾生,給孤獨長者就去拜見佛陀。一看到佛陀,全身發光,相貌莊嚴無比,當下好仰慕祂。

於是發心問佛陀:「我要怎麼樣供養你呢?」佛陀問:「你知不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供給一千個人修法?」因為祂的徒眾已有一千多人。剛好舍利弗在旁邊,他就在旁邊講:「有一個地方很適合的,祇陀太子有一個花園,風景優美,土壤肥沃,環境清幽,大小剛剛好。」

給孤獨長者一聽,他正想發心,就立刻去找祇陀太子,問:「我可不可以向你買這個花園?我要供養給佛陀。」太子開玩笑:「你想買我的花園,很簡單,若你能把我的花園,通通用金磚鋪滿,它就是你的了。」只是玩笑一句,沒想到給孤獨長者,真的回去找了很多駱駝,馬上開金庫,把他的金磚都拿來鋪。快鋪好的時候,太子經過看到,很感動,說:「好了,好了,這個花園就是你的了。」

接著,他還和給孤獨長者,兩人一起合蓋祇園精舍給佛陀,這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

那年我們護持師尊慕名而去看佛陀的八大聖地,這是其中一個出名的地方。坐車子坐了一天一夜,去到那裡,找找找,怎麼地上沒有半點黃金?就是普通的石頭路,一塊一塊的石磚鋪成的。精舍也已經沒有了,剩下一個廢墩,用一道矮牆圈起來,不讓人家破壞。再也沒有東西,車子要離開時,我不小心踩到了人拉出來的黃金。

他們就笑我,說:「咦!蓮慈上師去祇樹給孤獨園,不是相應了那個黃金嘛!」

嗡嘛呢唄咪吽。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71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