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1117從「刪海經」看到的金門發展困境
2014/11/27 15:07:12瀏覽171|回應0|推薦0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2086由洪淳修執導的《刪海經》,是一部歷時五年,描述為了擴建商港嚴重影響「金門鱟」生態、影響金門後豐港漁民生計的紀錄片。

《刪海經》是部成功的生態保育影片,透過時空錯置的歷史影像,同時也映照出金門的矛盾處境,兩岸關係從對峙爭戰走向和解交流,金門卻面臨政治與經濟的分裂認同,主體與客體的衝突,開發與保育的抉擇,乃至於公共討論相對不足的困境。

褪去一身戎裝之後,面對大兩岸(台北與北京)的和解交流,金門應該如何重新自我定位?面對舉目可見的繁華廈門,金門人的未來與出路又在哪裡?《刪海經》提供我們更多的觀照與反省。

金廈的歷史際遇與發展

    在關注金門鱟生態保育問題之餘,筆者接著更想談的是金門人」面臨的定位與發展困境。

    做為兩岸對峙的前線,金門曾經被台北宣傳成「三民主義的模範縣」,廈門則是封閉的匪區,在長年反共教育下,金門人曾經深信大陸人民水深火熱、一窮二白,然而,政治宣傳畢竟有其侷限,1985年,還是國中生的筆者,望見緩緩從金門南海面駛過的巨型郵輪,心中都有巨輪究竟航向何方的疑問,何況,時至今日,任何人只要站在金門海邊遙望廈門,都可以充分感受金、廈兩門在島嶼天際線的巨大反差。

    無論是出於金廈同源的歷史感慨,或是金廈曾經同樣被兩岸當局做為前線的角色定位,許多金門子弟,對於金廈諸島的歷史際遇,難免都有著今夕何夕的喟嘆。

無法決定命運的不止金門鱟

    《刪海經》感慨當金門還是戰地的時候,金門鱟」得以倖存,諷刺的是,國共和解之後,為了迎接以前的敵人到金門觀光消費,新闢的商港反倒剷平了鱟的棲地,沒有毀於戰火的「金門鱟」,卻毀於人禍,確實極為諷刺。

    然而,無法決定命運的豈止是金門鱟呢?

    「距離廈門只有三公里,但卻是三百公里遠外台灣的領土」,導演洪淳修在紀錄片《刪海經》裡的旁白,一語道破金門在兩岸間特殊的地緣位置。事實上,即便在歷次台海危機期間,金門在兩岸的特殊政治意涵都不亞於其軍事性,兩岸對峙期間加諸於金門人的工具性宿命猶可理解,但如果200113日的小三通算做金門真正告別戰地管制的時點,已經是廈門實施改革開放以後的第22年,不客氣地說,台北的被動鎖島政策整整貽誤金門20多年的發展。

金門需要什麼發展模式

    馬英九總統日前在金門表示,「金門的建設絕對不能輸廈門」,恰恰意味著金門建設早已落後廈門的現實,近年來,金門之所以加緊建設,有很大原因正是出於這種發展落後的集體焦慮。

    事實上,早在1992年金門解嚴、但兩岸往返仍需經由港澳中轉的年代,金門就有期待扮演兩岸中轉角色的輿論,不難想見被軍管數十年後,金門人渴望繁榮與發展的心情。

    就島嶼建設來說,此時的廈門與金門就像兩個世界,值得思考的是,衡量進步的指標是什麼?檢驗文明的指標又是什麼?金門當然需要建設發展,問題是,金門需要什麼樣的發展?廈漳泉的發展模式適合金門嗎?

    為了拉近與彼岸的建設落差,近年來大小金門積極展開各種建設,進行的開發案中,不乏採取「BOT」模式的建案,類似《刪海經》中商港開發與生態保育的衝突也因此層出不窮。

    持平而論,開發與建設確實很難避免對原有地景地貌的破壞,主政機關與工程單位除加強溝通對話,並採用友善工法外,尤應在工程規劃前確實做好環評,當可有效降低爭議。

    進一步言,發展雖然離不開建設,但發展也同樣離不開島嶼定位,離不開島嶼的歷史經驗,離不開島鄉子民對生活與未來的想像。金門人必須自問、必須思考:金門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現代化模式?需要什麼樣的社區景貌?說到底,這顯然攸關金門人對金門定位的意向。

    其實,早在400年前的明鄭時期,金廈就被賦予不同的島嶼定位,相較於廈門(思明洲)的經濟取向,在鄭成功東征台灣之前,金門(浯洲)其實就是鄭氏安置文武官員家眷的後防之地,閩人嘗言,「廈門富、金門貴」,良有以也。

    相較於廈門的發展經驗,金門的利基是什麼?金門的優勢在哪裡?可不可能兼顧建設與環保?有沒有比BOT更好的發展模式?金門的未來應該是繁華的港市?或者也可以是一個保留閩南風情、戰地景貌與溫厚人文的島鄉?值得金門人共同思考。(20141117天下獨立評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menpub&aid=1937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