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古代注音法主要有:1.譬況、2.讀若、3.直音、4.反切 四大類型
2011/07/24 02:28:01瀏覽18307|回應1|推薦3

    

我國古代注音的方法主要有:1.譬況、2.讀若、3.直音、4.反切  四大類型。

1.譬況

譬況是我國最早的注音方法。所謂譬況,就是採用打比方的方法,對標的字的讀音進行描寫。例如公羊傳‧莊公廿八年:「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故使主之也。」何休注:「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人語也。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人語也。」依照何休的說法,長言發音舒緩,短言發音急促。又如淮南子‧說林訓:「亡馬不發戶轔。」高誘注:「轔讀似鄰,急氣言乃得之也。」高誘所說的急言、緩言,大概指的是細音、洪音。讀細音時,口腔的氣流通道較窄,有急促之感;讀洪音時,口腔的氣流通道較寬,有舒緩之感。綜合品評,用譬況法注音顯然是不科學、不準確。 

2.讀若

此外,還有讀若注音法-「讀若」有時寫作「讀如」-意思是「讀為像某字的音」。讀若法是應用比較廣泛的注音法,它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比譬標的字的讀音,使讀者從此音推出彼音來。舉例如下,易‧晉卦》:「晉如摧如。」鄭玄注:「摧讀如南山崔崔之崔。」禮記‧少儀:「祭祀之美,齊齊皇皇。」鄭玄注:「皇讀如歸往之往。」《說文解字‧艸部》:「芨,讀若急。」

讀若法注音大抵只表示標的字讀為像證解字之音,但有時也用來表示標的字須改變其本來的音義,改按證解字的音義來誦讀,而這就涉及到字音的假借、字義的訓釋。如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在此,就表明「信」字不能依其本音、本義來直讀直訓,而是要以「伸」字的讀音來誦讀,並按「伸」字的意義來訓釋。 

坦白說,讀若法對標的字有注音或表明假借的功能相交叉,易使學子感到撲朔迷離,無所適從。而且,讀若只取讀音的相似,很難精確,再加上時移音變,有些讀若,後人視之,簡直莫名其妙。顏氏家訓‧音辭篇中就指出:「鄭玄注六經,高誘呂覽淮南許慎說文解字劉熙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証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3.直音

最後,要介紹直音注音法,它早從漢代開始盛行,可說是最合理、最簡便的注音方法,因為該法是用一個與標的字完全同音的字來證解注音。如漢書‧高帝紀:「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兵距嶢關。」服虔注:「嶢音堯。」呂氏春秋‧貴生篇:「其土苴,以治天下。」高誘注:「苴音同鮓。」不過,運用直音法有個重要條件,即一定要用確切的同音字才行。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每一個音節都有同音字,清人陳澧切韻考裏說:「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對直音法弊端,這可真是一語道破。此外,由於時空嬗遞,古代的同音字,日後可能就不同音了;如前述高誘所注的「苴音同鮓。」可知苴、鮓二字古音相同;然而,苴字今人卻音讀(ㄐㄩ),鮓音讀(ㄓㄚˋ),兩者已經不是同音字了。所以,直音法也有侷限。 

正因為譬況、讀若、直音等注音方法存在著嚴重缺陷,因此,比它們更進步、更科學的反切注音法便在漢魏時應運而生,大量使用了。 

4.反切

反切法是漢魏時期產生的注音方法,它克服了譬況、讀若、直音等注音法的各種缺陷,反切法是語拼音的一大進步。反切最初只叫「某某反」,唐大歷年間,朝廷因諱言「反」,字逐改用「翻」字,所以,反切或叫做「某某翻」;到了宋代廣韻才正式改用「切」字,但「反」和「切」的意思相同,都是反復切摩(拼切)之意。 

反切法是以兩個字合起來表示標的字之讀音。解說如下:譬如「端」字,其反切是「多官切」。此時,「端」duan是被切字(標的字);「多」duo是反切上字,它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即雙聲);「官」guan是反切下字,它與被切字的韻母相同(即疊韻);「切」表示前面的兩個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構成一個反切。 

反切的原理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將之合起來,就是被切字的讀音。承前例,「端,多官切」:若是取反切上字「多」的聲母ㄉd,反切下字「官」的韻母ㄨㄢuan,兩者拼合起來,就表示被切字「端」的讀音ㄉㄨㄢduan。拼切過程中,反切上字的韻母和反切下字的聲母,其實,都是多餘。至於其他反切字,莫不是按照此一原理來表示字音。例如:「火,呼果切」;「漫,莫半切」;「酣,胡甘切」……等。#

補綴:

反切產生之說,歷來有二。鄭樵、沈括等人認為是傳自西域,在梵學的影響下產生(此說多為學者採信)。但是,顧炎武等則主張說,反切非受佛經梵文影響而生,乃是中國所固有,諸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案:其實,「不可」為「叵」,完全只是自然形成的合音連讀,極可能是出於偶合,它與建立在對漢字音節科學分析基礎上、自覺運用拼音原理的反切注音法,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據考證,東漢服虔應劭等人注解古籍時就已經使用反切。舉證如下,漢書‧陳勝項籍傳:「諸侯軍人人惴恐」,服虔注:「惴音章瑞反」;漢書‧禮樂志:「寂漻上天知厥時」,應劭注:「漻音來朝反」。如同文字肇造,反切初創之時,也可能不是一個人之功能竟,不過,整理和使用反切最多的人是孫炎

     

反切法是漢魏時期產生、盛行的注音方法,它克服了譬況、讀若、直音等注音法的各種缺陷,反切法是語拼音的一大進步。反切最初只叫「某某反」,唐大歷年間,朝廷因諱言「反」,字逐改用「翻」字,所以,反切或叫做「某某翻」;到了宋代廣韻才正式改用「切」字,但「反」和「切」的意思相同,都是反復切摩(拼切)之意。 

反切法是以兩個字合起來表示標的字之讀音。解說如下:譬如「端」字,其反切是「多官切」。此時,「端」duan是被切字(標的字);「多」duo是反切上字,它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即雙聲);「官」guan是反切下字,它與被切字的韻母相同(即疊韻);「切」表示前面的兩個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構成一個反切。 

反切的原理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將之合起來,就是被切字的讀音。承前例,「端,多官切」:若是取反切上字「多」的聲母ㄉd,反切下字「官」的韻母ㄨㄢuan,兩者拼合起來,就表示被切字「端」的讀音ㄉㄨㄢduan。拼切過程中,反切上字的韻母和反切下字的聲母,其實,都是多餘。至於其他反切字,莫不是按照此一原理來表示字音。例如:「火,呼果切」;「漫,莫半切」;「酣,胡甘切」……等。

  

反切產生之說,歷來有二。鄭樵、沈括等人認為是傳自西域,在梵學的影響下產生(此說多為學者採信)。但是,顧炎武等則主張說,反切非受佛經梵文影響而生,乃是中國所固有,諸如「不可」為「叵」、「不律」為「筆」、「何不」為「盍」。案:其實,「不可」為「叵」,完全只是自然形成的合音連讀,極可能是出於偶合,它與建立在對漢字音節科學分析基礎上、自覺運用拼音原理的反切注音法,尚不能相提並論。 

據考證,東漢服虔應劭等人注解古籍時就已經使用反切。舉證如下,漢書‧陳勝項籍傳:「諸侯軍人人惴恐」,服虔注:「惴音章瑞反」;漢書‧禮樂志:「寂漻上天知厥時」,應劭注:「漻音來朝反」。如同文字肇造,反切初創之時,也可能不是一個人之功能竟,不過,整理和使用反切最多的人是孫炎 

        為了正確閱讀和理解古代反切,我們應注意到幾個問題。古人在制作反切時,各家有各家的作法,再加上古今語音的歧異變化,各代有各代的反切,所以,按照現代語音去閱讀古代反切,可能拼切不出正確的讀音來。 

首先是,部分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不完全符合,宋元時期的等韻學家稱之為「類隔切」,意即其聲母「隔」了一類。如廣韻:「卑,府微切」,「卑」是屬雙唇音幫母p(ㄅ)字,卻用了唇齒音非母f(ㄈ)的「府」字--作為其反切上字。廣韻:「樁,都江切」,「樁」屬舌上音知母(字,卻用了舌頭音端母(ㄉ)的「都」字--作為其反切上字。  (※因為,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 

其次是,由於語音演變,部分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不完全符合。有些反切上字是ㄓ zh、ㄔch、ㄕsh、ㄖr類時,反切下字與被切字在韻母的開齊合撮上不合。如廣韻:「初,楚居切」,「初」為合口呼,而其反切下字「居」卻為撮口呼。又,「鳳,馮貢切」;「鳳」為撮口呼,「貢」卻為合口呼。 

再其次,部分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聲調為未必符合。如廣韻》:「公,古紅切」,「公」為陰平聲字,其反切下字「紅」為陽平聲字。這是因為中古時的平聲字,後來分化成陰平、陽平兩類;然而,「紅」聲母為濁音,變為陽平,而「公」的聲母為清音,則變為陰平。※不過,黃侃《音略》:「(反切)上一字定清濁,下一字定開合。」

自我評量:

《鏡花緣》第十七回,黑齒國女學塾中,紫衣女向天朝來客請教切音之道,多九公答以不能十分精通;紫衣女笑道:「若以本題而論,豈非吳郡大老,倚閭滿盈嗎?」秀才唐敖在座,甚覺不解。

請問君,紫衣女言下之意為何?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5461078

 回應文章

三本太郎
反切
2013/06/15 05:34

您提出的幾個廣韻的以反切注音疑似拼錯的例子可能是您以現代發音來比較的關係。

如卑,府微切,府估計宋朝不念fu的音,而是hu,微,也不念wei,而是mui,而卑可能念bui,由於我不也不清楚當時怎麼年,故這個例子我給不到您答案,不過您的推理不怎麼正確。

同理,鳳,古音應該不是f 的聲母,而是h,韻母是ong,不是eng,馮貢的馮古音聲母應該也是還h,貢的韻母是ong,因此鳳反切之後是hong,跟台灣國語的hong hui hui 是一樣的道理。

初,也一樣,初的古音可能是慈喔的合音,居,可能是估的直音,而不是魚的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