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8 23:47:08瀏覽22169|回應0|推薦2 | |
本文早經本人於 淺 談 古 人 的 名 字 台南一中 在中國舊文化裡,人的「名」與「字」,有很明顯的分際。周代男子幼年稱名,成年之後稱字,死後稱諡。(《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死諡,周道也。」)不過,時有古今,詞有差異。現代人自我介紹時,常會講:「我的名字(name)叫李安,她的名字是叫林青霞」;而所謂「李安」、「林青霞」者,在古人看來,其實是姓名。彼等並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標的。 成年後,人須另取供平輩和晚輩稱呼的名,它就是所謂的「字」(《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一般說來,自稱、謙稱要稱「名」,親長對卑幼者也可稱名;尊稱、敬稱,必須稱「字」。平輩間,要稱字,否則即是不禮貌的行為(除非朋友間相熟到可以不拘禮法,但此不足為式)。此外,漢民族更有避諱的風俗,《左傳˙桓公六年》:「以諱事神」,也就是說:人亡歿之後,口頭不可再直呼死者之名,木主也不能直書其名。所以,若為日後祭祀著想,人理當在弱冠時取字。至於女子,也有字,《禮記˙曲禮上》言:「女子許嫁,笄而字。」倘未許聘,無婆家,則稱「待字閨中」。 另有在字前加「子」(男子美稱)的格式,例如:曾參(參借作「驂」,車乘之側馬),字子輿;冉求,字子有;司馬耕,字子牛;公西赤,字子華。而將「子」加在字後,則是後世模仿先秦卿大夫之諡號,例如:張禹,字長子;張衡,字平子;吳道玄,字道子。至於將表行第的符號放到字後,例如:晏嬰,字平仲;田完,字敬仲;也是模仿先秦稱諡格式。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端木賜,字子貢;曾點,字子晳;呂蒙,字子明;陶潛,字淵明;杜如晦,字克明;韓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司馬光,字君實;張知白,字用晦;朱熹,字元晦;趙孟頫,字子昂;連戰,字永平;…都是勸勉人在進退間,謹守分際,拿捏時中。 二、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甚且「孔」還有「大」之意。以此類推,宰予,字子我;班固,字孟堅;杜甫,字子美;寇準,字平仲;歐陽脩,字永叔;曾鞏,字子固;…。名、字也都是同樣的意義。 ※廣義的同義互訓,還包括辨物統類、‚連類相及、ƒ因性指實。 辨物統類,乃是:名與字是總名和別名的種、屬關係。如:孔鯉,字伯魚;崔瑗,字子玉;劉岱,字公山。 ‚連類相及,乃是:名與字義類相近,因此而及彼。如:孫策,字伯符(策、符皆為信物,然而形制不同);崔豹,字正能(豹、能皆為猛獸,然異種);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 ƒ因性指實,乃是:字根據名的本義,加以說明。如:鄭森,字大木;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詳見蘇洵〈名二子說〉)。曹霑,字雪芹(《說文》:「霑,雨染也」;「雪,冰雨悅物者也」。以雪易沾附於物,而萬物喜雪,故將霑濡者指實為雪。又因蘇軾〈新春〉詩:「佳人旋貼釵頭勝,園父初挑雪底芹」,便綴「雪」以「芹」)。 四、景仰前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而藺相如為趙上卿,所以,司馬相如,字長卿。此外,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閻若璩,字百詩(應璩曾作〈百一詩〉諷諫大將軍曹爽);陳望曾,字省三(清代府城先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語見《論語˙學而》);柳棄疾,字稼軒(柳氏原名慰高,字安如,號亞子);…。以上數例,命名之理,皆出一轍。 五、崇奉宗教。漢代,道教興,佛教亦東傳中土;至晉代,人之名、字多道教色彩,南北朝以降,佛教色彩的名、字也增多。如:桓玄,字敬道;左思,字太沖;劉知幾,字子玄。楊津,字羅漢(北魏人;羅漢,arhat,修行得道者);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今日洋教也興,是以「瑪那」、「以琳」、「雅各」、「約翰」諸名亦屢見不鮮。 六、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文天祥,字宋瑞(《文天祥文集》:「理宗覽對策,見其名,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而于伯循,字右任;其中亦有特定事端在。
話說回來,雖然現代人不再取字,但是當我們閱讀古人文章時,如能知道名字的區別,勢必對其生平、志向,有更透徹的了解。而想深入探討古人名字的關聯,可以覽讀清代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詁》(學術史上,王氏係對古人名字做大規模研究之先驅。),該書將古人名字詳加解釋,並徵引掌故,引起許多回響。俞樾《春秋名字解詁補義》、程廷祚《左傳人名辨異》,則是繼起之作,也值得參考。# 蘇軾、蘇轍兄弟命名之由 蘇洵在〈名二子說〉一文中,說明他為二子命名的原由,原文如下: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老子•11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蓋:車蓋,車蓬也;有覆蓋功能。 軫:軸也。《左傳•昭公廿一年》:「扶伏而擊之,折軫。」《說文解字》:「軫,車後橫木。」 轍:車輪輾過之跡。《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重蹈覆轍 軾:(動詞),古人靠著車前的橫木以表示尊敬。《淮南子•脩務》:「魏文侯過其閭而軾之。」(名詞),古代車子前面可供憑依的橫木。《左傳•莊公十年》:「登軾而望之。」 「軾」是車前橫木,可供憑靠瞭望之用,論重要,自然不比車輪、車輻、車蓬、車軸,但缺少它,車子就不完整。《名二子說》文中,以「軾」爲子名,蘇洵是希望兒子成才「外飾」,不要不能光耀門楣;以「轍」爲次子名,則是希望兒子成為行進的標據,既爲國家立功,但又不會闖禍惹事。 思考: 1、歐陽永叔,有人將其名寫成「脩」,有人則寫成「修」,究竟孰是孰非呢? 2、歐陽脩是獨子,其字為何叫「永叔」呢? 3、國父孫文,其字為「載之」,抑或是「逸仙」? 4、蒲松齡,字留仙;其名字有關聯嗎? 5、連橫,其字是「武公」,抑或是「天縱」呢? 6、神醫華佗,字元化;一說華佗之名非「佗」,而是「旉」。請問,何說正確? 7、伯夷、叔齊兩兄弟,叔齊是老三嗎? 8、《水滸傳》第39、40回,軍師吳用為救主,密謀劫囚,特命蕭讓偽造太師蔡京筆跡,後蓋金大堅仿刻之「翰林蔡京」篆文圖章,矯令江州蔡九知府(蔡京之子)押解宋江至汴京,並擬於官差人馬路經梁山時,將宋江搶回山寨。可是,此計卻敗洩,請問原因為何?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