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字的假借義
2011/04/20 01:07:29瀏覽6337|回應0|推薦4

      漢字的假借義     台南一中  張力中 老師

有時候,一個字詞有些義項與本義無關,而之所以作此解釋,只是由於同音的緣故,被借作他用而產生,我們稱這種義項為假借義。舉例說,「而」字的本義是「頰毛」,乃「須(鬚)」的初文,並沒有「轉折」的意思;「然」字的本義是「燒」,乃「燃」的初文,也沒有「轉折」的意思;「然而」之所以做轉折詞,純粹是假借造成。同時,「然而」之「然」或「而」,原先就沒有本字,根本無從找起。換言之,「然」或「而」做轉折詞,只是借用它的聲音罷了,跟它的意義毫無關係。這種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只是借用某字的聲音來表示某個意義罷了,根本找不到它的本字,學界稱之為「本無其字的假借」,簡稱「假借」。 

難道還有「本有其字的假借」嗎?是的!段玉裁有「假借三變」說,其於〈說文敘注〉云:「假借之始,始於本無其字。及其後也,既有其字矣,而多為假借。又其後也,且至後代譌字,亦得自冒於假借。」說白話點,「本有其字的假借」就是「本有其字,依聲託事」寫了個同音字,可以找到本字,學界現在將之稱為「通假」舉例說,在說文解字中,「」字的本義是「田界」,然而,論語˙顏淵記載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上述章句中,「」作「背叛」解,只因為「」與「叛」同音,而「背叛」與「田界」又毫無關係,所以,「」使用的就是[本有其字(「叛」)的]假借義(※力中按,最好依現行學術界規矩稱「通假」,不要直接呼之為「假借」,否則,要說「本有其字的假借義」) 

「本有其字的假借」,今日學術界稱之為「通假」。「通假」並不是寫錯字,而是古人的用字習慣本來有為某義專門製造的甲字,然而,撰文者卻捨棄甲字,而另寫一個與甲同音的乙字,甲、乙二字之間就構成了通假關係。例如:《說文解字》說,字是囓人跳蟲也」;它也就是今天的跳蚤。不過,《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項伯的話: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司馬遷用字,而不用,乃是使用「通假」字。其實,漢代之前的《左傳˙隱公三年》說:「生孝伯,早死。」「字已經出現了,而且,《史記˙留侯世家》裡也有後五日早會」之辭(※力中按,《史記》共出現通64 次,直接用27 況且,《孟子˙離婁篇下》言:「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就是「,兩字同音可見」、「」古來就是同音通假,而批評司馬遷不認識」字顯然是說不通。 

至於「後代譌字,亦得自冒於假借」,是甚麼意思呢?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解釋:「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簡單地說:前人在紀錄語言時,或倉猝,或從權,或取巧,使用了同音字來代替本字,也就是誤寫;可是,後人效尤,積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假借字了。以上是就文字學而言,段玉裁的「假借三變」之說。 

若就訓詁學而言,有人主張假借三類型為:「本無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假借」,以及「外來語假借」。前二者,已如前述,不再贅述。至於「外來語假借」,試說明如下: 

漢語為表達外來的譯音字詞,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或音近字來表示,使得被借用之字增加了新義項,這就是「外來語假借」。例如:」,本義是「祭天」,東坡詩「睡穩如禪息息勻」,其中的「」,為梵語「禪那(dhyana)」的簡稱,解作「靜思」,乃是外來語的音譯假借。又,「酷」的本義是「酒厚味也」,今語「那位酷哥的表情很酷!」其中的「酷」,解作「瀟灑中帶點冷漠」,為英語(cool)的音譯;本義是「榖米」的「米」,今語或可假借作表示國際長度單位的公尺,為英語(meter) 的音譯;本義是「擊打」的「打」,今語或可解作表示十二的數量詞,為英語(dozen)的音譯;至於複音詞,如「壽司」為日文すし(sushi) 的音譯假借;「赤嵌」為平埔族語「漁港」(saccam ) 的音譯假借,這些都是外來語的音譯假借。 

    最後來談假借通假的區別:假借是本無其字,而借用同音字來代替,一經借用,便長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只是一時借用同音字來替代,環境變了,通假字也就不復存在。其次,假借本身不直接產生新字,但卻可以產生新義。如」字,本義是鼻子(《說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產生了新義。另外,通假字有其對立面,就是被通假字,而且同時存在。如《論語˙微子》記載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是通假字,是被通假的本字,兩者同時存在。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511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