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6/19 13:06:06瀏覽2234|回應0|推薦2 | |
中文惡性西化講義3 濫用名詞 台南一中 張力中老師
英文可以隨便使用名詞,如The absence of efforts to rescue him is surprising.(沒有營救他的努力是可驚的1)。中文則不然,中文著重動詞恰如其分的運用,以使文辭精美。如果放著現成明白的動詞不用,反將之弱化為抽象名詞,真可謂東施效顰。可是,某些懂點皮毛英文、趕時髦者竟拾起洋人糟粕,創造出大量的惡性西化中文。例如: 不說「決定」,改說「作出(一項)決定」。 不說「研究」,改說「進行(一項)研究」。 不說「成功」,改說「取得(一項)成功」。 不說「妥協」,改說「獲得(一項)妥協」。 不說「生氣」,改說「感到(一陣)憤怒」。 不說「消遣」,改說「從事(一樣)消遣」。 不用動詞,卻偏偏要另外用個不關痛癢的「作出」、「進行」2…,拿來說明某個活動或動作;多用贅字,把明明白白的話弄囉唆了。而還加上用不著的不定冠詞「一項」、「一陣」、「一樣」等,這簡直是「匈奴南下」--胡鬧。 再進一步探討,make在英文裡,可以make money, make time, make love, make believe… make almost everything。受歐化影響,中文如今也動不動就「作出」(make)、「獲得」(take)、「取得」(get),把原本多樣的動詞弱化為名詞3。「這事你還沒有作出決定嗎?」「我快要作出決定了。」其實,我們本可以簡潔的說:「這事你還沒決定嗎?」「你決定了沒有?」「我還沒有決定。」 如照趨勢發展下去,一路「作出」,它將成為萬能的動詞。例如:來賓在台上「作出」演講,聽眾「作出」會心的微笑。甚至,貢獻、讓步、讚嘆、提議、犧牲、攻擊…等都可被軟化成抽象名詞。有一天,或許中文將只剩下少數幾個洋味動詞。 另外還有「作為」(as ),「作為一個教師的他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個父親的他卻很失敗」;前述之語也是惡性的西化中文,其中as a teacher, as a father完全是英文的說法。英文用as表達身分觀念,硬搬到中文來,現在也都變成「作為」,卻使文句更加枯燥荒謬了4。 思考:(*請將下列語句改寫成合理中文) 1. 阿嬌已經盡了一個作為女兒的責任了。 2. 作為三峽工程的總舵手,他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3. 改革開放已使中國取得了躋身世界強國的一定成績。 4. 狗仔隊正在對林大寶的一舉一動進行跟監行動。 5. 醫生正在為總統進行肚皮撕裂傷的縫合手術。 註解: 1 散文家思果說:「這種寫法連英國的修辭學家也很不喜歡。」 2 英文往往視動作為靜態事物,喜用名詞表達中文以動詞表述的概念。例如: 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若將之寫成「謝謝你的來」,「來」成為名詞,便是歐化語句;而「謝謝你來」、「謝謝(你)光臨」,才是中文。 3 日本竄改史實,東南亞各國紛紛「作出抗議」。說「作出抗議」,間接而又間接,就是不太抗議。「東南亞各國紛紛抗議(語氣加重)」就是抗議了,因為「作出抗議」的作出是動詞,抗議已經弱化為抽象名詞。 4 余光中曾言:「假設有對相當西化的夫妻吵架,先生說:『作為一個丈夫我就要管你。』妻子不甘示弱,回答:『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女性,我偏不讓你管。』如果我們在旁邊聽到,就覺得很好笑;事態沒有那麼嚴重嘛。」 附補1. 一千五百元引發的憲法辯論 【2011/06/17 聯合報╱社論】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404050.shtml 依規定,經過憲法論辯之後,大法官須在兩個月內作出解釋。在「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天平上,大法官把砝碼擺放在什麼位置,深受矚目。外界所期待的,絕不是一個「各打五十大板」的說法,更不是一個支吾其詞的姿態,而希望大法官能將這個看似曖昧又充滿大話迷思的狀態做個釐清,不能讓警察動輒對記者開出罰單、侵犯新聞自由,又要能對社會感到困惑的價值有所提示與點撥,那才不枉這場網路憲法法庭的洗禮。 有網友SCFtw2 發言評論: "希望大法官能將這個看似曖昧又充滿大話迷思的狀態做個釐清," "做個釐清"~~~這是什麼狗屁中文?! "做個釐清"與"做個大便"在措辭上有什麼差別嗎?! ^@@^ 大報寫社論的人筆下程度如此,對母語的"語感"如此之差,國文老師還能怎麼去要求小學生中學生呢? 本人(張力中)則說: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且以該報文章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23188直攻那篇社論吧!我說啊,如果不改正惡劣的西化句法,似乎連國中程度都沒有了呢!不過,「大便」一詞太激切了些,社論執筆先生很難吞嚥的下去。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23188 進行XX的動作 考生不知是贅詞【2011/06/0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電視媒體常出現冗字贅詞,動不動就來句「進行一個某某的動作」。今年全國基測國文科就要考生挑錯,請學生勿習用「實施救援的動作」等錯誤語法;雖有考生提出質疑,但全國試委會開會決定,加「的動作」並不恰當。 國立陽明高中國文老師洪美雀說,許多學生受到電子媒體的影響,不僅口語表達的冗字贅詞變多了,甚至寫作時也經常錯用,例如「進行一個休息的動作」,但既是休息,還有動作嗎?常見的贅詞還有「做到了一個合作的部分」、「把我們所謂的筆,放在所謂的桌子上」等。 台北市明湖國中國文老師施教麟說,四、五年前「的動作」大量出現在電視上,學生紛紛仿效時,他還曾經試圖糾正,但是後來連校長、主任都跟著用,學校廣播也出現「請被記過的學生來做一個銷過的動作」,「大家都用習慣了,根本糾正不了。」 今年全國基測國文試題第三十二題,題目是某記者寫了篇新聞稿,要在電視晚間新聞播報,但因文句不通順,主編要求記者修正,請考生挑出改過後仍不恰當的文句。答案選項中,記者把「陸續展開一個救援的動作」改為「實施救援的動作」,但「的動作」為贅詞,仍不恰當。 有考生向試委會提出疑義,認為「實施救援的動作」句中,「實施」是動詞,「救援的」是形容詞,「動作」是名詞,並無不妥。負責出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國文老師開會決定,此處應改為「進行救援」或「展開救援」,不須贅加「的動作」,維持原答案不變。 曾芬蘭說,電視記者在連線時,常因時間緊迫,無法先把稿子寫好,出現許多似是而非、不太恰當的用法,但學生應該了解加「的動作」並不恰當。曾芬蘭說,與其他題目相較,這題因具誘答性,學生答錯率較高。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