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閒談「蜜唧」:蘇東坡無肉不歡,嶺外從俗吞鼠仔
2011/02/27 05:31:47瀏覽5887|回應0|推薦2
蘇東坡與「蜜唧」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蘇軾表兄程正輔出任廣南東路提典刑律,而東坡恰好遷謫至廣東惠州。期間,蘇軾撰作〈聞正輔表兄將至,以詩迎之〉,篇章云:「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鵂鶹。」粗略提及其寢食景況,也透露出南北風土人情,大異其趣。紹聖四年(1097),蘇軾再貶儋州,遠放海南島,窮南蠻荒之地難有肉食,當時,在〈聞子由瘦〉詩中,東坡云:「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兩相參看,大致可以揣測:身處窘境,無肉不歡的東坡學士應該是入境隨俗,從眾品嚐蝙蝠、蝦蟆等野味了;甚至,連生吞活食的「蜜唧」也豪氣下肚。至於「蜜唧」這道嶺南菜餚是什麼名堂?且解說如下。


嶺南獠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飣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筯挾取,啖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唐張鷟《朝野僉載》(※筯,筷子也。)


根據上引張鷟的紀錄,早在唐朝時期,廣東地區民眾喜歡饗用「蜜唧」。那特殊美味是剛出生而眼睛還沒睜開的無毛幼鼠,牠們渾身紅透,蠕蠕而動;土著先以蜂蜜餵食鼠仔,然後盛盤上桌宴客。賓主大快朵頤時,不僅是滿嘴甜蜜,而且口腔內掙扎的幼鼠搔撓上顎,再夾雜著嫩骨碎裂聲與唧唧響叫,老饕的耳舌齒頰都享受著極大的感官刺激。所以,即事命名,這道菜就稱作「蜜唧」。

其實,漢民族食用鼠肉的歷史久遠,漢朝的蘇武在北海牧羊時,冬日三餐不繼,只好吃野鼠裹腹。唐代安史之亂,張巡死守睢陽城,糧盡之日,「羅雀掘鼠,煮鎧弩以食」。而明代《菽園雜記》記載:「宣府、大同之墟(今日河北、山西兩省地界),產黃鼠,秋高時肥美,土人以為珍饌,守臣歲以獻,及饋送朝貴,則下令軍中捕之。價騰貴,一鼠可值銀一兩。」可見,無論窮困戰亂或是太平歲月,皆有人大啗鼠肉。

不過,漢人吃鼠的方法為烹煮燒炙,似乎還不太懂得蘸料來活吃鼠胎。若覽讀明代史料,田汝成的《炎徼紀聞》說:「獠人…雜食蟲豸,以鼠子未毳者啖以崖蜜,嚼之跳躍,唧唧有聲,號曰蜜唧,以為珍具。」劉伯溫《郁離子》書中〈天下貴大同〉一文也敘述:「五溪之蠻饈蜜唧而珍桂蠹,貢以為方物。」大概在多數人心中,「蜜唧」尚屬於茹毛飲血,不登大雅之堂,當日仍無法躋入中華料理之列。

「嶺南人食而諱之,謂為家鹿。」除了上述文句,有關鼠的議論,也散見於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書中。李時珍不單是判定鼠肉:甘熱無毒,補中益氣,治小兒寒熱諸疳;他還進一步說:「鼠孕一月而生,多者六七子。惠州獠民取初生閉目未有毛者,以蜜養之,用獻親貴。挾而食之,聲猶唧唧,謂之蜜唧」。這段話呼應並驗證了張鷟的文字屬實,更指出「蜜唧」是招待至親權貴才有的高級佳餚。

而說到獠民,它乃是今日所謂的壯族。壯族名宦中,岑毓英、岑春煊父子前後都擔任過清代雲貴總督;理所當然,岑氏也嗜食「蜜唧」。相傳,某日岑毓英進餐時,部屬因軍情緊要而急入奏報,猛地瞥見總督大人倒提鼠仔尾巴沾醬,仰頭就一口吞嚙。傳令小兵目睹這奇形異狀,驚愕失神。可是,岑毓英卻誤認小兵是喜愛「蜜唧」的同好,還賞賜他數隻鼠仔。

及至現代,「蜜唧」依然是少數民族的風味餐饌。1934年,劉介親訪廣西西北部山區,並在其《嶺表紀蠻》裡寫下:「蠻人於肉食中,各有特別嗜好。…猺人喜食蜜唧,…掘取初生未毛之活鼠,置於盤中,膠以蜂糖,僅使稍能蠕動,箝而納諸口中,牙關初合,鼠負痛,唧唧作聲,然後咀嚼徐吞之。是曰蜜唧。」而2006年,北京市的財主闊少流行吃「三叫」菜。其實,「三叫」就是「蜜唧」。顧名思義,當筷子一夾,鼠仔叫一聲;沾調味料時,又叫一聲;被饕客嚼味時,最後再叫一聲,是為「三叫」。#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492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