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子與論語2...教學資料整理
2010/06/15 22:41:42瀏覽2461|回應0|推薦1

36、 孔子答魯哀公:有顏回者好學,…,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37、「割雞焉用牛刀」,孔子以戲言委婉感嘆子游大才小用。

38、孔子答子貢曰:「予(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9、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論語言「仁」58章,105字。

40、孔子不輕許人以「仁」,《論語》僅稱許:伯夷、叔齊、管仲、比干、箕子、微子--六人為「仁」。六人皆已亡逝,故可蓋棺論定。

41、孔子因材施教。樊遲三問「仁」;子路、冉求同問:「聞斯行諸﹖」;孔子回答均有分別。

42、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施教進程、技巧言,有層次之分。然而,施教愛心則無等差,故孔子又說:有教無類。孔子不會主張台灣中小學之「能力編班」

43、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4、子不語:怪、力、亂、神。清袁枚作「子不語」一書,其書性質為何?                

45、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若合乎義,孔子不排斥富貴。然須富而好禮。

46、「小不忍則亂大謀」,但是孔子不一味低聲下氣,其在禮法根本處則不忍,嘗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以責備季孫氏僭越(八佾舞於庭)

47、孔子談「去兵」,而蘇軾<教戰守策>曰:「迂儒以去兵為王者之大節。」二者並無扞格;東坡亦未唐突聖人。北宋去兵則亡於蠻虜,周代諸侯國上有天子,去兵不致社稷滅。

48、答子貢問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必不得已而去,則去兵、去食,民無信不立。

49、承上,可知孔子論政,在施政價值上,主張「教本富末」。然而,孔子在衛答覆冉有,既庶矣,則富之、教之。是則在施政程序上,孔子認為應當「先富後教」。

50、「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非常態時,孔子重質不重文。然而,若能兼顧魚與熊掌之於常態時,則文質並重,嘗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1、清儒崔述著有《洙泗考信錄》,請問該書可能在考據哪些人物行誼?                    

52、匡人拘孔子,孔子曰:「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二事可見孔子以紹述聖統為己任的堅強使命感。

53、「夫子何者為?栖栖一代中。地由鄒氏邑,宅即魯王宮。」唐玄宗詩所詠者是何人?                      

54、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孔子仍不以為是「孝」。

55、 孔子不贊成「以德報怨」(*老子之言,見道德經。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6、下列筆記所載,所缺之字,疑當分別書作:                           (*請填孔門人物)

施琅為鄭氏部將,得罪歸清;後授靖海將軍,帥師滅台。清廷以其有功,詔祀名宦祠。祠在文廟櫺星門之左,台人士以其非禮,為詩以誚之曰:施琅入聖廟,囗囗莞爾笑;囗囗喟然歎:吾道何不肖!囗囗慍見曰:此人來更妙;夫子行三軍,可使割馬料!」可謂謔而虐矣。〜〜雅言第五十五則。

補:後有好事者又改末句為:「可使把馬尿」,足見台民重視氣節,深惡二臣賊子。

57、論語》可謂孔子思想的呈現,以「仁」為重心。

58、論語》今本二十篇,始學而,終堯曰。第十篇<鄉黨篇>記載孔子生活狀態。

59、論語》、《孟子》篇名皆摘取自各章前二、三字,並無特別涵義。

60、論語》本有齊論、魯論、古論之別。  *「巧言令色鮮矣仁」諸章重出。*「孔子鄙管仲器小」章,或是魯論遺章;「微斯人,吾其被髮左衽矣」章,或是齊論遺章。

61、 齊論、魯論屬於今文經;古論屬於古文經。

62、 今本《論語》係漢代張禹綜合今文經、古文經論語而成,時稱「張侯論」。

63、論語》作者係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孔子或其弟子不會以敬稱呼曾子、有子、閔子騫等人為子,故論語編纂者必有曾子、有子、閔子騫諸人弟子。

64、若據《漢書藝文志》可靠訓解,《論語》乃是:孔子亡後,「門人相與輯而論纂(孔門言行)」之語錄。故《論語》之名,「論」字,音讀當為「ㄌㄨㄣˋ」;不宜讀作「ㄌㄨㄣˊ」。

65、論語》成書於孔子亡後,孔子未參與編輯、潤色工作,也不知有此書名號;《孟子》則經孟子本人整理、修潤而成。

66、北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67、南宋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子書」,通稱「四書」。

68、論語》列屬經部,十三經注疏本為:注:何晏論語集解,疏:邢昺論語疏

69、其他重要的《論語》注解有:皇侃論語義疏朱熹論語章句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

70、論語》一書,朱熹論語章句集注,集宋理學家之大成;劉寶楠論語正義,總匯漢學之大觀。

孔子嘗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與共戰,攬尾得之,內懷中。取水還。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子路出尾棄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懷石盤欲中孔子。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又問:「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子路出而棄之,于是心服。〜〜《說郛》廿五。原注云,出《沖波傳》) 力中按:說部之記載,多不可信。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413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