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BOBO
2006/09/19 12:59:42瀏覽1006|回應1|推薦4

你不能不知道的e時代新勢力 你是BOBO嗎?文-方琇怡 2001年12月 e天下雜誌

野心勃勃求取富裕成功的布爾喬亞、崇尚自由心靈的波希米亞,在知識經濟的新時代中,出現一種有趣的新融合。

他們以資訊和創意獲得名利,同時追逐夢想和解放,走出一種獨特的新中間路線;大衛‧布魯克斯的最新暢銷書《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中,首次稱呼他們為「BOBO族」,即布爾喬亞(Bourgeois)+波希米亞(Bohemian)。

BOBO族的形象,在這個e時代中漸漸清晰。本次《e天下》與Yahoo!奇摩網站合作,舉辦台灣首見的「BOBO族--e時代新勢力大調查」,在回收逾 8,000份的有效樣本中,分別從社會態度、工作成就、生活消費等面向做分析,並採訪21位科技財經界公認很BOBO的社會菁英,多方位探討BOBO族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才華洋溢的人容易找,但是思維均衡的人卻不常見(People with great gifts are easy to find, but symmetrical and balanced ones never.)。」~19世紀「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過去,贊成資本主義的「布爾喬亞(bourgeois)」,與崇尚自由解放的「波希米亞(bohemian)」,是壁壘分明的對立族群。

1960年代,我們有蔑視金權、率性任情,不是藝術家就是知識份子的「嬉皮」一族,是波希米亞精神的代表;1980年代,我們則看到捍衛制度、積極進取,在各大公司上班的「雅痞」新貴,是布爾喬亞傳統的反撲。

在資訊普及、科技發達的21世紀初期,知識已晉升為有價資產,創意也走向商品化。曾幾何時,這兩種個性鮮明的族群,竟融合成一股社會新勢力。

終於,布爾喬亞與波希米亞,產生了交集。現在,一個新的社會勢力正在崛起:他們被稱為「BOBO」族。

追根溯源,這個詞最早出自美國資深記者大衛 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2000年出版的暢銷書《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Bobos in Paradise: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詳見本系列報導書摘pp.52-58)。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最近在台灣上市前,BOBO話題已先在台灣及國際的時尚界炒紅了。

這個嬉皮與雅痞的現代綜合版,並非美國文化的專利。事實上,具有雙重個性的BOBO族,已現身在我們四周;他們一方面享受富裕成功,在生活及職場上追求精緻質感與權力成就,另一方面卻又渴望心靈自由,勇於追求夢想與創新。

85%新世代是BOBO族?

在《e天下》與台灣Yahoo!奇摩網站首度合辦的「BOBO族:e時代新勢力大調查」中,發現85%的受訪者正屬於BOBO族!這至少意味,BOBO族的社會態度、工作成就、生活消費等觀念和行動,已經普遍到你不能不瞭解的地步。

這份針對台灣資訊世代、有效樣本逾8千份的大規模調查,從社會態度、工作成就、生活消費等面向,勾勒出台灣邁入資訊社會下新興勢力族群的群象。

在本次調查中,樣本分為25歲以下(未來社會中堅份子)、25~40歲(現有社會中堅份子)與40歲以上(上一世代的社會中堅)等三大族群,對象則是《e天下》網站與Yahoo!奇摩站的網友等。Yahoo!奇摩現為台灣第一大入口網站,普及率為91.3%(根據7月份網路市調公司NetValue調查)。

是BOBO、還是裝蒜?

雖然這次填寫問卷的網友中,有高達85%的比例屬於BOBO族群,不過,《新新聞》發行人、社會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卻懷疑,到底有多少人是名符其實的BOBO,還是夢想成為BOBO的「裝蒜者」?

「台灣有很多認同BOBO形象,卻又不具BOBO完整條件的人,」南方朔批判,尤其是很多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還沒有開始正式工作賺錢,卻學會了BOBO族的「瀟灑」消費。對於這些只顧享樂的族群,他並不認為是BOBO的代表。

以性別分佈來看,女性受訪者當中屬於BOBO族的比例比男性高,分別是87%與80%。而男性在布爾喬亞或波希米亞的族群分佈,比例分別是7.6%和6.5%,都比女性當中的比例要高。

頤德國際總經理嚴德芬認為,男性本來就承受來自社會較大的壓力與束縛。BOBO族所秉持的「用力工作、用力玩」態度,恐怕不是傳統男性想發揮就能發揮的。

在年齡群的分佈上,25~40歲族群中的BOBO比例最高(86%),25歲以下族群則僅以1個百分點之差居次,40歲以上的僅有67%。

基於25~40歲人口是社會上所謂的「現有」中堅份子,而25歲以下族群是「未來」的中堅份子,台灣往後的社會,想必只會愈來愈BOBO。而本次調查整體的樣本中,年齡在25歲以下約佔62%,25~40歲者佔36%,40歲以上者僅2.1%。

「自我主義」盛行

誠信智勝資產管理公司副總經理蔡明勳認為,相較於上一代,今天台灣的BOBO族是生在一個舒適愜意的時代:雙薪父母、社會安定、教育體制健全、國家總是以「明天會更好」的觀念灌輸子民。

「這種靠教育養成的菁英階級,會比以往靠血統或財富劃分的菁英更文明,而他們的下一代,也只會更甚之,」蔡明勳解釋。他並預測,按照這樣的觀念傳輸,台灣的下一代會試著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更多樣、更具啟發性。

另一個年齡分佈上的有趣觀察,是40歲以上的族群中,屬於純布爾喬亞的比例高達16%,比25~40歲以及25歲以下約5%的比例,要近3倍。

年過60歲的華威葛瑞廣告公司董事長暨《新觀念》雜誌發行人郭承豐即坦言,他其實並不喜歡、也不認同堅持「自我主義」的BOBO族。他以金錢觀為例,上一代的人可能拿去存在銀行、或至少是買房子等具有養家價值的資產;但BOBO族呢?「多半是買車、買名牌衣飾,或出國旅遊去了!」

鑑於25~40歲世代是BOBO族比例最高,也是當前的社會中堅,《e天下》本次調查,特別將這個年齡層的BOBO族加以分析,並和同年齡層的布爾喬亞、波希米亞族的狀況,從性別、婚姻狀況、居住狀況、年收入、職業等,加以交叉分析。

以婚姻狀況為例,BOBO與波希米亞族情況相仿,單身比例都在75%上下,明顯高出布爾喬亞的58%。就算結了婚,BOBO族也不傾向生小孩,已婚有子的比例僅有18%,遠低於布爾喬亞的32%。

在居住狀況方面,沒有自己房子、與父母同住的BOBO族,卻又大有人在,約48%。不過,BOBO族「無自己房子,不與父母同住」的比例,也是三大族群中最高的(27%)。這顯示,BOBO族比較重視自我的空間,在外租屋的情況普遍。

雖然25~40歲的BOBO族崇尚單身的無拘無束,但在現實考量下,真正能經濟獨立的卻只有少數。

從年收入程度上分析,BOBO族中,一年賺不到50萬元高達6成;雖比波希米亞族的超過7成好,但遠高於布爾喬亞的5成。

BOBO當中,年收入達「百萬俱樂部」等級的也只有不到5%,遠低於布爾喬亞的15%。

既然BOBO族同時重視物質享受與心靈自由,他們是如何平衡個人的資產與負債?

在近年因助選而觀察到不少台灣BOBO群象後,政治家顧問公司董事長吳祥輝就直言,很多25歲以上的人根本就是「未成年」,因為他們在外面固然有工作、有頭銜,在家吃住都還是倚賴父母。

在職業比較上,相較於布爾喬亞和波希米亞族群,BOBO屬於「專業人員」的數量在三大族群中最高,達34%。但整體而言,還是有高達41.4%的人屬於「技術或事務人員」。相反地,在中高階主管與企業負責人選項中,還是以布爾喬亞族的比例最高。

旗下員工中不乏年輕BOBO族的頤德國際嚴德芬發現,在工作上,BOBO族不易受到權、名、利的誘惑,反而重視工作是否能帶來學習與挑戰。

嚴德芬的觀察,正好反應BOBO族中,選擇當「專業人士」多過當主管的現象。

雖然各方對BOBO族的評價不一,但就像1960年代的嬉皮與1980年代的雅痞,BOBO族也是21世紀新時代的產物。但透過BOBO族的群像,我們或許更容易瞭解新資訊時代下的社會面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ithmin&aid=455105

 回應文章

陳小春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布波族 雅痞
2006/09/19 13:05

布波族(bobo)是作者大衛·布魯克斯最有名的新詞,有時亦被翻為 BOBO族BOBOS族布爾喬亞波希米亞族,是 bourgeois bohemian(中產階級式的波希米亞人)的縮寫,為1980年代雅痞」一詞的衍生詞,形容1990年代之後,因為資訊時代的快速來臨,隨著高度的創作空間與快速的財富累積,而來到中上到上層階級的新高級知識份子。他們鮮少違背主流社會,對於社會中不同的聲音有極高的容忍度,不會吝惜購買昂貴的物品,相信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如美國)是屬於精英領導的社會。

有時布波族亦被用來取代雅痞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