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9 12:13:40瀏覽910|回應0|推薦3 | |
果然不出所料,昨天媒體刊出2009年PISA測驗結果後,「照例」引起社會討論,而討論的重點,也多依舊圍繞在「台灣的閱讀教育不足」、「基測抹煞學生的閱讀興趣」或「台灣的學習只重視課本內的知識」等等。雖然多是老問題,但能夠不斷被提起,讓大家不斷思考反省,也算是好事一件吧! 對於這次的測驗結果,有人認為對台灣學生有失公平,據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洪碧霞指出,上海學生把這個測驗當「維護國家榮譽」,被抽到的學生很有榮譽感,作答寫得密密麻麻,反觀台灣被抽到的學校不太想參加,學生只稀稀疏疏地寫幾個字,出來的結果自然會有差異。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台灣抽樣的學校遍佈城鄉,相對於上海或香港這樣的都會學校,自然會有差異。 這些解釋也算合理,畢竟PISA並不是針對各國教育目標或課程而設計,而是以他們所認定的方式評量閱讀、數學和科學的「讀寫能力」,我們也不需要用此單一測驗來完全評價台灣的教育成果。但就像林文生校長所說的,這是一項警訊。PISA測驗重視的是語言應用及實用的能力,檢視學校教育是否能結合企業的需求,來培養相關能力,包括如何閱讀報告、推估趨勢,並運用語文能力來行銷、創造產品的價值。 這些能力的確是將來進入社會職場上,每個人都非常需要的「讀寫能力」。我們不需完全否定學校課程內的學習,但應該思考我們每天教學生讀那些課文、背那些詞句、記那些修辭以外,學生還需要些什麼?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昌明分析,台灣語文教育過度注重形音義及解釋修辭,PISA強調日常生活「能夠活用語言的能力」。他舉例,如何讀懂藥品說明書、火車航班等生活化素材,都是PISA常見的題型。 這次台灣學生在數學的表現上從第一名退到第五名,不禁也讓我們思考,在數學與科學的學習方面,我們是否太著重於「解題」與「計算」?而忽略了搜尋、分析、解釋、判斷、推論、批判等等能力?台南大學測驗統計所助理教授林素微指出,台灣教育向來強調計算能力,PISA讓學生攜帶計算機進入,台灣學生的強項毫無用武之地。 這次的測驗結果讓教育部繃緊神經,趕緊開會討論如何因應與改善,有人提到應該多讓老師瞭解PISA,台灣學生素質不差,只要讓學生做一些練習,就可以應付這種不太相同的題型。看到這樣的說法,其實還挺難過的,因為那只是把PISA當作另一種基測,目的只是「拉高台灣PISA的分數」,卻沒有真正去思考學生到底該學什麼?不是說非得迎合PISA,或者不去理會PISA,但台灣這幾年來在教育上的努力,一直停留在制度表面的修改,少有機會好好探討基本的教育內涵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那麼無論是基測考一次或兩次,北北基自己考或全國一起考,統一選書或各校選書,最後的結果其實沒有太大變化,學生的學習重點還是只侷限在「考試要考的東西」,學生最大的努力還是在「找出標準答案」。 面對這些問題,大環境需要政府帶頭和民間一起改變,但在學校裡,我們可以先做什麼? 待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