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ISA越來越難吃了?(一)
2010/12/09 00:57:28瀏覽2512|回應0|推薦8

今天幾個媒體都刊出了一則新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昨全球同步公布二○○九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檢測結果,全部六十五個國家中,我國在閱讀方面排第廿三名、數學第五名、科學十二名,較上次的第十六名、第一名、第四名,都退步相當多,中國上海在這三項評比都是世界第一,台灣成績在兩岸三地墊底。

(新聞連結:PISA評量/閱讀.數學.科學 上海三冠 台灣退步PISA評量/台灣敗在教學僵化 模擬題免了唄重測驗輕活用  台灣樣樣退步

對教育界來說,我想這應該是值得重視和思考的問題,因為距離上一次2006年的檢測,短短三年台灣的評比在幾個華語國家中退步這麼多,是怎麼回事?是我們學生素質真的變差了?還是課程出了問題?

在探討這個「退步」的問題前,不妨先瞭解一下什麼是PISA?

PISA的概述

根據「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的網站所述,PISA全名為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自1997年起籌劃,此跨國評量計劃從終身學習的面向來看待教育的真諦;包含正式與非正式的環境,諸如正規課程,課外社團,家庭環境,學校氣氛等。PISA從2000年正式推出後,參與國逐次遞增,截至目前為止 (2009年),有超過 68個OECD會員國與夥伴國(地區)參與計劃,約略涵蓋了87%的世界經濟體,有超過一百萬名學生接受評量,除了紙筆測驗外亦有開發線上評量系統。

這個計劃的重點在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對於未來生活可能面對的問題情境所準備的程度,以及他們習得多少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之所以選擇十五歲學生,是因為多數OECD國家這個年齡的學生正處於義務教育完備的階段,此時的評量可以獲得教育在技能及態度方面累積近十年的成果。

PISA所謂的知識技能包括;溝通、適應性、學習策略、彈性、時間管理、自我信念、問題解決、資訊技巧等。發展這些跨課程的技能需要一個廣泛跨課程的評量。PISA評量計劃為檢視學校教育結構如何影響教育產出的品質和均等,換句話說,PISA的調查是以教育品質均等指標作為跨國比較的主軸,而各國報告中,也多以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及性別差異作為分析教育表現差異是否涉及機會均等議題的主要變項。每次每個國家(地區)通常至少有150所學校,約4500- 10000名學生接受測試,

由於PISA是持續進行的計畫,長期下來他可以發展出豐富的數據訊息,以監督各國學生知識與技能趨勢,以及每個國家(地區)不同人口學次群體的發展。

PISA到底檢測什麼內容?

PISA試題的設計著重在應用及情境擬態,並不圈限於課程內容,受測學生須先把資訊理解並將統整、評鑑、省思能力靈活運用,自行建構問題情境的答案(也就是說沒有標準答案)。而評量的焦點是在於年輕人能否使用習得知識技能,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而非僅是學校課程的精熟程度。

PISA評量內容涵蓋閱讀數學科學三個領域的素養程度。革新的素養概念結合終身學習的理念,以成人生活所需的重要知能為主軸(不是升學所需喔!),三年一次的國際評量,每次評量會詳細測試一個學科領域,大約佔全部施測時間的三分之二,另兩個領域則為輔,例如2000年第一次評量以閱讀為主科,科學和數學為輔;2003年則以數學為主科,閱讀和科學為輔;2006年輪到科學為主,2009年又輪回閱讀為主,預計2012年除了以數學為主外,還再加上線上「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 Solving)」測驗。台灣應該是2006年才開始加入這個評量的。

重點來了!這三個領域的評量內涵主要包括:

  1. 閱讀:所謂閱讀的素養意旨,產生閱讀行為的各種情境。情境架構概括為:個人、教育、職業、公眾。由於題材取自生活中廣泛的文字訊息,文本的形式相當多元,如:散文、敘事、論述、廣告文宣、官方文件或聲明、故事寓言、報告表單等。評量的重點在於對文本訊息的擷取、發展解釋、省思與評鑑文本內容、形式與特色。  
  2. 數學:主要定義包含四大概念;數量、空間與形狀、改變與關係、不確定性 。所須的技巧如;數學語言的理解、建模、解題假設執行。評量架構則定義為五種情境;個人的、教育的、職業的、公眾的、科學的。題材融入了現在國民都會碰到的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人口成長、浮油與海洋、酸雨或運動常識等課題,生活化的課題都是可涵蓋的範圍。
  3. 科學:主要概念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及地球與太空科學等。應答能力上,要求受測學生須解釋及預測科學現象、提供假設、使用科學證據並瞭解科學調查,命題領域擴及:生命與健康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及科技科學。

       光是看以上的說明,已經可以感受這種測驗形式與一般台灣國高中學生的學習評量方式不太相同,若實際看看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網站中的樣本試題,就更能瞭解差異有多大。以2006年的閱讀樣本試題來說,許多題目乍看之下以為是在測驗科學或數學,但它其實在評量學生的閱讀理解、解釋與轉換能力。而這樣的閱讀能力的確是「成人生活或工作所需」。

       從數學樣本試題科學樣本試題中,更可以看出這個測驗在評分時,還會依據答題的完整性給予不同分數,以便較精準呈現受測學生的真正理解程度。

       以這種型式的評量,對台灣十五歲,正接受嚴厲的基測訓練的孩子來說,我想應該是一種衝擊吧!台灣學生只做了兩次測驗,是否足以判斷是退步?或者退步原因為何?其實有待研究中心去研究。但我們或許更該思考的問題,是從這樣的測驗題型來看,我們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內容與學習方式,是不是與國際趨勢漸行漸遠?而我們政府和教育單位,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

待續......

PISA越來越難吃了(二)

參考網站: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 http://pisa.nutn.edu.tw/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cbsexam&aid=467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