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索中橫的美(二)
2015/01/15 19:32:58瀏覽500|回應0|推薦0

豁然亭
    自天祥繞過迴頭灣,盤旋上行8公里路程,視野豁然開朗,而途經的中國式休憩涼亭,便是豁然亭。 豁然亭海拔約一千公尺,展望良好,從這裡可眺望層層遠山,俯瞰河階。往天祥望去,可見立霧溪蜿蜒於三角錐山、塔山之間,往左可見西寶河階地,若由觀景亭沿陡降稜線下望,可見右方另一山稜線兩側的瓦黑爾溪與塔次基里溪匯流,左方則見大沙溪奔流。 
    豁然亭居高臨下,可以掌握天祥(昔稱塔比多)部落的動靜,對西寶、跑馬場及附近山區也容易觀測,是以在日據時期成為重要的戰略位置,當時日軍也曾在這裡架設砲台,砲台的位置就在豁然亭隔著公路對面的高台上,如今立有碑文「雲亭遠眺」四個大字。
(參考資料: 太魯閣國家公園網頁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5&sm=0&page=2&id=18)

西寶國小
    位於西寶台地上,曾被商業周刊認列為百大特色小學之一,西寶國小沒有圍牆,整個太魯閣,都是他們的校園......
    開放森林教育實驗學校西寶國小,深藏於山光水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它不僅是唯一位於國家公園內的一所小學,也是第一個體制內的森林實驗小學。西寶國小原為秀林鄉富世國小之西寶分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文化背景,成為花蓮縣唯一實施「學舍制」的國民小學,學校形成師生住宿、學習全在一起的大家庭。
    校園設計採用院落式,其主體建築不像一般學校呆板方正,而是呈現特殊的六角型屋頂綠建築,曾被《建築師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建築獎。校門口前的親水河溝將人車分界,讓同學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裡,有更安全更自然的保護措施。站在校園中,能將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芬多精盡收身體裡,而學子們,就在與自然同步呼吸下幸福地學習。
(參考資料:花蓮觀光資訊網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20001&area=1&id=62)

靳珩橋
    從燕子口往西行約三百公尺處的靳珩橋,橋跨立霧溪支流魯丹溪。民國47年中橫公路闢建期間,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被地震落石擊中所站的木板橋,因此墜入溪谷不幸殉職。後人為紀念他,除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公園中有他的塑像,亦有經國先生所撰立的碑文。靳珩橋原是圓孔水泥橋,造型相當優美,可惜於民國86829日安珀颱風來襲,當夜雨量超過1000公釐,山洪爆發,將靳珩橋沖毀。靳珩公園為魯丹溪及立霧溪交會處的高地,最高點上立有一尖柱狀之公路局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以茲紀念中橫公路施工期間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參考資料: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6&sm=1&page=3&id=7)

印地安酋長岩
    從靳珩公園觀景平台朝立霧溪對岸望去,有一巨大的大理岩突出於立霧溪中,仔細觀察巨石,儼然是人像的側面,眼凹、鼻樑、下巴、酒窩都清晰可辨,加上上方稀疏著生的植物,二者搭配一看則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維妙維肖,著實令人稱奇。這並非石雕家所創作,而是立霧溪水歷經久遠的歲月所雕琢出來的。立霧溪水有如雕刀般,在立霧溪中創作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參考資料: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6&sm=1&page=3&id=7)

壺穴
    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燕子口的洞穴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地下水在飽和的狀態時,便會從岩縫中滲出,久而久之就將岩石裂縫溶蝕成一個個的「溶穴」,大雨過後,有時還可觀察到一條一條水柱從岩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立霧溪在發育的過程中,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岩壁,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 
    如何分辨這兩種洞穴呢?一般而言,經立霧溪水淘蝕所形成的壺穴,開口幾乎都朝向上游;而地下水溶蝕而成的溶穴,其開口大致都是朝向下游。(參考資料: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6&sm=1&page=3&id=7)

錐麓斷
    過了靳珩橋,兩岸崖壁更形陡峻逼近,到了中橫公路178K的地方,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寬約1200公尺,海拔高約1100公尺。從公路上隔溪對岸是錐麓斷崖,而公路一側,與錐麓隔溪壁立對峙的是福磯斷崖,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之稜所形成的,兩斷崖相距僅有20多公尺,這是立霧溪百萬年來精雕細琢的壯觀成果。 斷崖下的公路有一段寬闊的路面,可以停車賞景。在此仰望斷崖,幾乎看不到斷崖頂端。倒是兩岸峽谷頂端線條所透出的天空,由西向東看起來像極了台灣的外形。
    錐麓斷崖和福磯斷崖,全是由大理石岩層構成,由於地勢不斷隆起,加上立霧溪侵蝕下切作用強盛,切穿了三角錐山東南稜,因大理岩不易崩落,才形成陡峻的斷崖。(參考資料: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5&sm=0&page=2&id=13)

長春祠
    自太魯閣往天祥方向,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到臺八線舊道,即可看到矗立在立霧溪谷峭崖邊階的長春祠,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所建,祠旁湧泉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飛瀑」,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25位築路人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 
    民國69年長春祠首次坍塌,民國76年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體及周邊建物設施,於民國85年完成重建,翌年才重新對外開放。祠後峭壁闢有階梯,循階而上沿途經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 
    民國47年,中部東西橫貫公路修建期間,公路局就在此興建長春祠。其目的是為了紀念闢建中橫公路而不幸犧牲的築路人,祠中刻有殉職築路人的姓名。
循著長春祠環狀步道,沿途可飽覽峽谷及曲流地形風光,祠後有陡直的之字型階梯,約380階,可通往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而祠體下方從岩石縫隙中湧出的瀑布,即是湧泉,又被稱為「長春飛瀑」。由於河水不斷的挾帶砂石撞擊侵蝕、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本區地質岩層屬於「長春層」,長春祠西側正是厚層大理岩的九曲層與夾雜有其他岩層的長春層交界處,有斷層經過,位於溪水攻擊坡面,以及應力造成岩石破碎帶,比較容易發生坍方落石。 (參考資料: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5&sm=0&page=2&id=15)

推薦閱讀:
歡唱滿中橫
探索中橫的美(一)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cbs&aid=2019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