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4 00:04:21瀏覽479|回應3|推薦2 | |
※當我們感嘆著現在青少年價值觀混亂,不知進取時,我們自身又是怎樣的榜樣? 《台灣——旁觀者的印象》 作者:小樹 出處: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246526/ 其實我自己早已置身於台灣人的生活中,扮演過四個月的台灣人的角色。而今,我想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以一個台灣人對它的瞭解,用一些鄙陋的文字來溫習台灣的記憶。 四個月的時間很長,長到足以將我們融化進台灣人的生活;四個月的時間很短,短到可以比擬一個午後的夢,我們沒有來得及回想夢裡的美好就已醒來。台灣,我不知該如何用字彙來形容你,只知當夢醒時,腦子裡儘是豪華落盡後的真醇。 我是一點都不想談及政治的,痛「愛」和「美」比起來,「政治」二字根本無足輕重。「愛」和「美」是無界的。 台灣的經濟是看不出有多繁榮的,據我所看到的,可以說整個島上的人民生活都很滋潤。這些都是前幾代台灣人打拚出來的幾頁。我想,高雄作為一個台灣城市更具有代表性。 (台北太國際化了,和台灣的其他城市很不一樣) 乾淨的馬路、有序的交通、小巧的機車、有特色的建築、日式的招牌、舒緩的步伐、可愛的孩童......這些意象,都讓人感覺到一個城市的成熟:閒適、陽光而不失活力。這是一個城市的境界啊!相比之下,台灣的小鎮更是陶潛筆下的桃園。從最北的淡水到最南的恆春,兩個不同感覺的小鎮卻又異曲同工之意境。假如我完成人生舞台上所有演出,我一定要搬到這樣的地方去,隨便找個角落販賣自己調製的飲料,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促膝長談。傍晚,在漁人碼頭欣賞夕照,或是在恆春西海岸看日落。於我,這是世界最浪漫的事。 當然,這些都歸功於幾代台灣人的努力。那些台灣先輩們將一個只有原住民過著漁獵生活的荒島開墾成今天的福爾摩沙(formosa),不得不令我們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感恩戴德。他們創造出來的社會還包括了輕鬆的就業環境,這是使台灣人能夠悠哉的直接原因。台灣人只要有一雙手,便可以養家餬口,甚至沒有手,也是能夠存活下去的。 台灣整個社會的格調便是靜、悠。甚至於使台灣人變得懶。因為他們只需要張開口就不怕沒有飯吃。他們只需要做一些最簡單的事情照樣可以幸福一生。閒適、簡單的生活無可厚非,關鍵是他們這些人多數沒有豪華過,沒有經歷過夢想以及對夢想的追求。簡單的生活只會讓他們越來越覺得生活的無趣和生命的無意義。 於是,他們自然而然地將生命浪費在一些庸俗的娛樂節目和八卦新聞上。這樣的「醇」當然不可能維持得很久。也幸好造物主沒有也不會讓這樣沒有意義的生存延續甚長。當幾代人消耗掉那些前輩遺傳下來的財富後,定會有其他台灣人開始新的打拚。對於這一代守成的台灣人來說,或許不能對他們抱太大的期望。他們永遠不知道「豪華」是什麼,更不可能明白陶潛詩中豪華落盡後的真醇。 文化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在地球上留下的所有物質和精神印跡。細數台灣島上的文化呈現:亟待末日的傳統文化、哈日的流行文化及其他現代文化和藝術。很多大陸人士都認為台灣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很好,而我看到的卻是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奄奄一息。一些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留」,但是卻孤掌難鳴。那些在前人眼裡神聖的媽祖崇拜的喪失,陣頭、歌仔戲、布袋戲等藝術的後繼無人,閩南語、客家語的音變.......這些都無一不證明了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的對決中,傳統已經倒下。而新興的流行文化越來越物質。哈日、哈韓、哈等等族,莫不可悲。我不忍見這個formosa沉入海底。但我卻無法伸出雙手,只能痛罵這些後輩的無知。 台灣人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美好。只是他們很多人出生以後便是如此。並不懂得珍惜,反而助長了他們的低俗趣味和對生命的無知。台灣人最喜歡做的事是旅遊、看電影、逛夜市。如是這般,那情況並不算糟。可是當夜店、追星、化妝品成為台灣的代名詞,那估計就沒得救了。 教育是在台灣的學習生活中最直接能體會的。或許只是僅限於這所學校。但多少能反映台灣的一些情況吧。簡單來說,在義守大學學校的感受,應了早已熟記於心的那句話「一流的設備、二流的老師、三流的學生」。我覺得他們台灣學生自己應該也知道這句話吧。只是我不明白他們怎麼能甘心成為三流的學生。不過想來也可理解,他們自從出生以後,眼前便有鋪就好的一條康莊大道。他們只需起著他們的機車或小汽車,加滿油門便可衝到終點。他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什麼是「開闢道路」。 我並非在貶低台灣學生,只是想更加形象地陳述事實。沒錯,他們中也有許多多才多藝的。可是那些才藝有多少不是為了在自己的機車後座上多搭載幾個濃妝豔抹的女子啊?所幸,台灣的墮落才剛剛開始,至少在我的台灣老師中,我看得出來台灣是如何發跡的。都是這些知道艱苦、知道打拚的人創造的。我大概能聽到他們對於後繼台灣子孫的悲哀和無奈。 台灣,是一個適宜有心人、適宜豪華過的有心人生活的formosa,在那些墾丁的汗水灌溉過的土地上,只有經歷過人生的奮鬥的人才會有大感觸。而我沒有,我只能從前人的感觸裡去讀出一些。我讀到過淡水古鎮的浪漫,我讀到過恆春古城的滄桑;我讀到過淡江高中建築中的西方古典藝術,我讀到過白沙灣上跨海愛情的偉大;淡水的古雅、恆春的古樸;淡水的美、恆春的美。我將這所有的一切都記刻在膠片裡。當然,也記刻在心裡。 即將離開如此美麗的島嶼,我並不十分惋惜。我沒有錯過它的美麗,我珍惜過,這就夠了。從踏上這片土地開始就在等待著離開。離開是為了去尋找新的美麗,所以不眷戀;但我悲哀的是後繼的守護者恐怕難以守護它的美麗。 別了,台灣!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