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6 11:05:59瀏覽360|回應0|推薦0 | |
※香港的衰弱,有著和台灣某部分的相似原因。 廣東加速去港化 香江沉淪不見底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年年舉行如儀,大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的說法更是甚囂塵上,然而,擺在眼前的嚴峻現實卻是,粵港雙方貌合神離,正漸行漸遠。被視為港府智囊的智經研究中心最近發表報告,指出廣東省正在加速戰略經濟轉型,為香港帶來五大挑戰,包括廣東產業「去港化」,粵港「離心力」加劇,對港府不啻是當頭棒喝。 更驚人的是,這份報告預測未來十年內,深圳及廣州的人均生產總值將超過香港。這個預測並非憑空想像,香港回歸前,內地人均產值僅及香港三十分之一;十年前,廣州及深圳的人均產值為香港的十分之一;今年,兩地人均產值已達香港的一半。按此勢頭,香港被趕上並超過也許還要不了十年時間。 內地城市發展一日千里,香港優勢不斷喪失,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正如學者指出,廣州、深圳擁有無間阻的龐大腹地,有利急速發展,香港的獨特作用將逐漸淡化,被超越不足為奇。「東方報業民意調查」亦顯示,三成六認同香港競爭優勢不斷收窄;三成一指香港不進則退;兩成六歸咎於香港產業過於單一化。 香港產業結構單調的弊端,已經是老生常談。董建華時代,港府曾一口氣提出許多宏圖大計,這個中心、那個港,令人眼花繚亂,可惜他出師未捷身先退,所有夢想皆成空。曾蔭權政府則在全球金融海嘯後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然而光說不做,幾年過去,莫說六大產業,連一大也無影無蹤。因此之故,香港不得不依賴傳統的四大經濟支柱「食胡」,繼續食老本,終有一天坐食山崩。 這邊廂,香港抱殘守缺,經濟轉型畫餅充饑;那邊廂,廣東方面加快「騰籠換鳥」,大力發展重型工業的同時,亦在提升高新科技產業及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內地轉變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主力轉向內地市場,令以往廣東生產、香港出口的經濟模式日趨式微。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拿甚麼同人家合作呢?憑甚麼分享內地經濟發展的成果呢? 港府無所作為,虛度光陰,一心等待內地打救,引起市民強烈不滿。上述民調又顯示,兩成一受訪者批評港府翹埋雙手等運到;四成一直指六大產業、經濟轉型一事無成;兩成二批評港府驕傲自大,原地踏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由盛而衰,內地後發先至,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意,但香港可以盡力延緩這個過程,融入內地經濟圈是可取之策,這也是今年香港被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原因。惟令人失望的是,港府過分無能,即使中央送禮都無福消受,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內地早已動工,香港方面還在拖拖拉拉,又捲入司法覆核的泥沼,何時建成遙遙無期。 港粵競爭其實是現代版龜兔賽跑的故事。不同的是,香港是烏龜,廣東則是兔子,香港明明跑不過對方還要繼續睡大覺,搞內耗,結果只會被對方愈拋愈遠。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