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9 13:11:55瀏覽9951|回應0|推薦2 | |
※看水區有人提到「不負如來不負卿」,好奇之下就google了下,找到一篇覺得有趣的觀點,帖子裡說的,剛好又有人列出三位翻譯者的譯文,對照之下,覺得這帖說的還真有點道理 但我畢竟不懂梵文,那個正確是無法判斷的,但曾緘的譯文很美,我想應該是沒異議的 「不負如來不負卿」並非是倉央嘉措的詩 出處:泊堂語業 作者:殊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027890100a2bh.html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首詩名氣很大,完整版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在南懷瑾的《習禪錄影》,王芸孫的《詩藝叢談》 中都曾提及,前些年又被鬼才導演劉鎮偉用到了娛樂片《情癲大聖》裡,更一時廣為流傳。一部分細心的人會去關注它的出處,在網上一查:其作者是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但這種說法存在問題: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倉央嘉錯情歌是藏文寫作的,我們看到的都是譯文。 其次,譯文有很多種,有的相對專業,有的則非常自我。 其實倉央嘉錯情歌中有名氣還有一首,就是「從東邊的山上,白亮的月兒出來了。少女的臉兒,在心中已漸漸的顯現(於道泉譯)」。這一首幾經潤色,成為了歌手譚晶的成名作,2006年,她將這首情歌唱響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 看這兩首情歌的翻譯,一首是毫無雕飾的白話,它來自於道泉先生1930年的翻譯,這版翻譯開創了倉央嘉措情歌翻譯的先河,可以說是漢譯倉央加措情歌的藍本。于先生自己說「翻譯時乃只求達意,文詞的簡潔與典雅非我才力所能兼顧」,可以說這個譯本是更接近原著的。 而另一首是格律整飭的絕句,在表現形式上如此大相逕庭,使人不能不對「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於原文的吻合程度產生懷疑。 那麼我們看看這首詩在於道泉譯本中的對應翻譯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若要隨彼女的心意,今生與佛法的緣分斷絕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願違背了。 事實上譯詩的前兩句才是對倉央嘉措情歌的翻譯,後面兩句純係借題發揮了,從翻譯角度來說是不合格的,違背了起碼的「信」的要求,完全是一種再創造。 譯者曾緘(1892-1968),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受教於黃侃。1929年他到西康省臨時參議會任秘書長,聽說了倉央嘉措情歌,並「網羅康藏文獻,求所謂情歌者,久而未獲」。後來從朋友那裡借到了於道泉的譯本,並據此譯本譯之。 曾譯本為七言絕句,發表於《康導月刊》1939年1卷8期,曾緘對於道泉譯本的評價是:「於譯敷以平話,余深病其不文」,曾緘素善古體詩詞,遂「廣為七言,施以潤色」。 曾緘認為於道泉譯本「不文」,固其譯以「文」為要旨。筆下的倉央嘉措情歌完全脫胎換骨為文人詩,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感悟,警句頗多。 除了「不負如來不負卿」一首,又如: 意外娉婷忽見知,結成鴛侶慰相思。此身似歷茫茫海,一顆驪珠乍得時。 對照於譯本: 自己的意中人兒,若能成終身的伴侶。 猶如從大海底中,得到一件珍寶。 一個「此身似歷茫茫海」,境界頓出。 再如: 別後行蹤費我猜,可曾非議縛陽台。同行只有釵頭鳳,不解人前告密來。 對照於譯本: 終身伴侶啊我一想到你,若沒有信義和廉恥, 頭髻上帶的松石,是不會說話的啊! 完全是全新的創作了。 所以,我想澄清的事實就是「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句傳世之詩是出自一個北大中文系畢業生之手,雖然其靈感來源於倉央嘉措。而倉央嘉措的一生雖然足夠傳奇,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學貫藏漢」,可以吟出如此精美七絕的境界。 ※附三人三種同段詩的翻譯,這也是讓這帖子看來還真有點道理的原因 【於道泉】 若要隨彼女的心意, 今生同佛法的緣分斷絕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云游, 就把彼女的心願違背了。 【曾緘】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劉希武】 我欲順伊心,佛法難兼顧, 我欲斷情絲,對伊空辜負。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