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12 16:33:11瀏覽1981|回應7|推薦108 | |
文:謝孟宗 高中時的數學老師,嚴整而威。他常說,學生數學成績低落,都是因為中文沒學好。道理很簡單,中文學得不好,作數學題目的時候,題意便弄不明白。搞不清楚題目問的是什麼,又怎麼算得出正確答案?這些年下來,越想越覺得老師的話很對。而且,中文拙劣的人,何只數學不行,恐怕連文史哲、社會科學、管理科學都要砸鍋。 中文能力的高下,和其他學門的成敗有什麼關係呢?這麼說吧,言談有條理,下筆見文采,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好學深思,旦夕淬厲的成果。中文能力強的人,必然喜歡讀書,懂得從書中汲取養分。讀的書越多,中文根柢越是扎實,而中文基礎越穩固,知識的吸收評判越是容易。如此良性循環,待中文實力到了一定程度,則辭鋒藻翰發之於外,學識見解蘊含於內。換句話說,中文能力好壞有來龍去脈可尋,而非孤立的現象。其關鍵在讀書習慣有無,其影響為學識厚薄與見解深淺。 中文既是母語,理所當然成了認知的據點。中文有成,確定立足點,進可以辨正天下之事,退可以思考修身之理。一但進退失據,不僅對世事感到茫然,也無從追索己身的生命意義。龔鵬程先生是我很尊敬的學者。先生的英文是不成的,但憑藉深厚的學殖與國際相接,絲毫不顯遜色。龔先生有篇〈漢字:由面對歐洲中心論到面對全球化〉,很值得參考:「索緒爾認為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並無必然之關係……拼音文字中或許卻是如此,漢字卻不……當代解構主義者德希達在反對索緒爾及整個現代語言科學時,便注意到了笛卡兒、萊布尼茲等人當年借鑑漢字所發起的哲學運動。」(《北溟行記》)外語能力不必然等同於國際觀。憑藉堅實的中文底子,泛覽博觀,成一家之言,要比口頭耍溜幾個英文單字重要得多了。 讀書不多,中文不佳,對知識的理解不足,三者環環相扣。我總認為學業成績無法提升,單科的補救教學只是治標。治本之方,在於養成讀書習慣、提升中文能力,進而加快加深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家教近三年,發現英文不好的學生,從來不只在英文這一科出紕漏。家長除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似乎還得全盤考量教養子女的缺失。 ---民國九十五年二月十日張貼於南鵲書廬舊址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