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2/21 02:55:06瀏覽1390|回應0|推薦9 | |
陳水扁總統為二次金改訂下的限期金控年底減半政策,去年下半年以來迅速發酵,已有台新、國泰、中信、開發等多家大型金控採取行動,不論是插旗圈地的財務性投資,還是真槍實彈的非合意公開收購,在在宣示這場金控減半的大戰局已經開打,而且在大型金控勢在必得下,戰況恐將十分慘烈。要強調的是,政府在這場金控減半戰局裡的角色至為關鍵,如果拿捏失當,二次金改對台灣金融產業的未來絕對是一大災難。
從台新金去年7月以365億元吃下彰化銀行特別股以來,國內金融併購市場熱鬧滾滾,不只政府打鐵趁熱推動台企銀民營化,開發金也大動作收購金鼎集團旗下事業股權,還有元京集團與復華金的合併大計亦跟著推展。上述三案雖都遇挫停頓,但未影響金控開疆闢土的雄心,反而在年底時限的壓力下卯勁推動,不只台新金引進美商新橋資本及日本野村證券等合計310億元外資,月初中信金將以一年時間、275億元進取兆豐金10%股權的公開宣示,更是震撼市場。十天不到,開發金發出戰書,要以公開收購方式拿下金鼎證股權,來勢洶洶。
這麼多的金融併購活動,加上還沒有出手的,除了提供市場眾多炒作運用的題材,最令人關心的還是誰能從這場競局中勝出,成為二次金改的贏家。然而,這場金控減半戰局要回歸公平的實力競爭,並且能讓競爭的結果獲得市場及社會的認同,政府實居於關鍵的角色地位,因為政府不只是這場戰局的遊戲規則制定者,也是化爭解紛的裁判,更是實際的參與者。如今,這場戰局方興未艾,政府還有機會扮演好這個角色,讓這場金控減半之爭是場符合社會正義的實力之爭,而非財團之爭、政商關係之爭。
以目前形勢觀之,政府至少有三方面要努力,首先是併購資金來源問題。這個問題緣起於中信集團運用壽險資金取得開發金經營權,引發金融機構能否運用保戶資金進取企業經營權的討論,原本金管會擬設限禁止,但在業者壓力下改為自律。其實,不只是壽險業,銀行業也不宜運用非屬於己的大眾存款,做為掌控其他事業經營權的籌碼,其不僅是公平競爭問題,也關乎金融資源集中與風險集中等課題,目前並無爭議。現在的關鍵是執行問題,因為銀行、保險的資金運用規定並不一致,不公平競爭依然存在,例如壽險資金可進行財務性投資,雖限制選任董監事,但仍有表決權,此即可彈性運用的競爭籌碼。
再者是政府監理問題。以併購資金來源為例,觀察最近幾起投資實例可以發現,金融業者的財務槓桿運用愈來愈頻繁,而且槓桿倍數愈放愈大,像台新金買彰銀特別股及引進新橋資本等外資等,幾乎不用自己掏錢就可以掌握彰銀這家百年老店,而新橋資本也是借錢入股台新,這種積極性的財務操作模式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現在幾成家常便飯,像中信金準備吃兆豐金股權的銀彈,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發行特別股而來。
在金融創新、自由化及國際化下,金融業者運用日新月異的新金融工具進行財務操作,只要符合程序要求、資訊揭露透明,並無不妥;要省思的是,面對金控這麼複雜又多層次的財務操作,政府的監理能力足以因應嗎?政府看得出來業者費心架構的財務安排潛藏那些問題並予以導正嗎?近來金管會頻頻發布新的行政命令,其是否也反映了政府監理可能陷入見招拆招的困境了呢?甚且,當大型金控進一步藉著財務槓桿而倍速成長時,政府的監理大刀又會否投鼠忌器呢?二次金改終局時,究竟是成就新金融巨人,還是無人能攖其鋒的金融怪獸,想來就讓人冷汗直流啊!
另一個要問的就是政府的公股政策了。政府在很多金融機構握有股權,而且多數握有主導權,但公股政策一直搖擺不定,有時採行所謂「高個子」政策,支持股權較多的民股;有時又自廢武功,明明握有控制性持股,卻支持所謂具能力人士;有時還自動繳械,主動讓出董監席次給民股;這兩天,總統府高層更說出不歡迎財團介入兆豐金經營權的話。這一切,豈不坐實「政府要給誰就給誰」的質疑?那二次金改還玩什麼?因此,要讓這是場有利於台灣金融發展的戰局,政府必須訂下回歸股東權益的公股政策,二次金改的金控減半之爭,才可能是場真正的實力之爭。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