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23 02:12:07瀏覽2452|回應2|推薦16 | |
中國海關總署最近發布大陸2005年外貿統計,多項指標創下歷年新高;包括出口激增28%,達7,620億美元,進口擴大17.6%,有6,601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42兆美元,較2004年大增23%,是連續第四年維持二成以上的高速成長,穩居全球第三大貿易國。除此之外,中國去年外貿順差更一舉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1,019億美元;但大陸財經官員不僅無法為這個新紀錄歡呼喝采,恐怕還要為這個數字帶來的重重壓力及問題感到頭痛,各項經濟改革更將因此加快腳步,數以萬計的外貿型台資企業,尤須提高警覺。 中國近年外貿發展呈現跳躍式成長,2000年時進出口貿易總額還不到5,000億美元,不過五年光景,就已翻了兩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更曾預言,中國將於未來五年超德趕美,於2010年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更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大陸貿易順差急速增加,由2004年的320億美元三倍速增至去年的千億美元,對受困於宏觀調控的經濟成長固然有具體貢獻,也有助於外匯儲備、國際信用的累積,但亦凸顯出大陸外部經濟失衡的惡化之勢。 去年大陸進出口貿易失衡,與國際、大陸內部經濟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世界經濟穩定發展,帶動外部需求升溫,為中國的出口業提供了基本的支撐;出口退稅機制的調整,也推動了出口能量;另方面,近年大舉投資擴增的生產加工能力,在大陸內部市場競爭及供過於求下,促使企業加大出口力度,讓出口得以維持高速成長於不墜。 但真正擴大貿易差距的是進口擴張的減速,去年增幅還不到前年的一半。這主要是北京當局前年中啟動的宏觀調控在去年發威,使得一些與投資擴產相關的原物料、機器設備等,去年進口明顯回落;此外,近年大陸產業結構調整及升級效應也漸顯現,由於工業自製率逐步升高,讓汽車零組件、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進口需求下降。當然,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不減,也相對延緩了進口需求。 然而,貿易順差於此時急速擴大,對中國經濟卻是憂多於喜。首先,這個數據給予歐盟、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實質籌碼;即使北京當局已於去年7月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變革,也讓人民幣升值2%以上,但來自歐美的催促改革壓力未曾稍減,千億美元的順差將讓中國面臨新一波的政經折衝,升高匯率改革的成本及難度,甚至增添新的風險。 再者,快速成長的貿易順差,也意謂貿易摩擦的增加,中國產製的商品將面臨更多的反傾銷調查、特別防衛措施及自我設限。根據統計,中國已連續11年高居全球貿易摩擦目標國的榜首,去年至少遭受52起來自16國的不公平貿易調查;再看中美、中歐紡品談判過程之艱巨及結果之差強人意,在在說明中國已進入貿易爭端多發期,也代表中國貿易發展進入了高成本期,中國出口的成本不再如以往低廉。 千億美元的淨出口所得,有效緩和了宏觀調控帶來的經濟波動,但也暴露了中國經濟成長單引擎──過度依賴出口的窘狀及不穩定性,一旦出口引擎受到國際需求減弱的制約或是貿易對手國的反制,中國的高經濟成長局面就岌岌可危。事實上,中共內部對此一情勢的憂慮愈來愈深,因為外部貿易環境日趨緊縮,原物料價格長期看漲,加上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FDI)高成長不再,都讓中國的出口導向經濟模式面臨修正。 依北京當局的行事風格,要因應貿易順差激增的壓力,中國應不會在人民幣匯率上輕易讓步,不僅因為此舉的縮減順差效果不很顯著,也因為放手人民幣走升的金融風險太高;相對的,從近來中國人民銀行及發改委放出的訊息:中國可能面臨通貨緊縮風險來觀察,中共調整外部失衡的有效對策,應是將出口增長方式,從數量取勝轉向質量並重的作法;並強化服務業,鼓勵消費,全力提振內需;更需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鬆綁進口管制,讓中國經濟走向內外並舉的健康模式。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