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1/22 04:39:50瀏覽2560|回應1|推薦22 | |
行政院主計處最近公布最新經濟預測,預估明年經濟走勢,並公布依新版國民經濟會計制度編製的國民所得指標。這項每季依環境變化而修正的重要預測,原是政府調整經濟施政的依據之一,卻因為我國去年的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NP)在拉平計算基礎後仍維持領先南韓的態勢,成為政府大肆宣揚的重點;理應受到關注的明年經濟情勢及變數,反而沒有太多著墨,不僅掉入數字遊戲的陷阱,更模糊了經濟預測的目的,失去即時應對的契機。 使用經濟指標,除了描述總體經濟現象,亦可做跨國比較,台韓平均每人GNP的差距拉近,正是這項比較下的結果,其意義不僅是在示警,更在催促政府深層思考、即時因應。然而,政府面對南韓這個主要貿易對手的進逼,卻是歸因於國民經濟計算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去了解南韓為何能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浴火重生、台灣經濟成長何以停滯,以致因應重點放在使用新版制度,而非省思台灣經濟競爭力提升之道。如今,依新制計算的平均每人GNP,確認台灣去年依然領先南韓,但那又如何?重要的是,台灣的經濟實力仍然優於南韓嗎?今年,甚至未來,還能保持領先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平均每人GNP是依美元評比,除一國生產能量的提升速度,匯率變化亦是關鍵因素,若要提高這項指標,放手讓新台幣對美元升值也是捷徑之一,但新台幣有「能力」升值嗎?今年上半年我國出超急速萎縮,其固然是石油及國際原物料價揚所致,但亦與出口競爭力不足,無法完全轉嫁給國外買主有關,因而上半年呈升值的新台幣下半年起大幅走貶,今年迄今已貶值約百分之五點六,遠高於韓元百分之零點二的貶幅。因此,雖然台韓今年經濟成長率相去不遠,但因台灣經濟成長對貨幣貶值的依賴高於南韓,因而今年的平均每人GNP競爭,台灣極可能居於下風,但這次已沒有統計基準不同的藉口可用了。 然而,值得關切的不是已近尾聲的今年,也不是台韓的數字競爭,而是明年的國內經濟情勢。根據主計處的預測,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是百分之四點○八,略高於今年的百分之三點八,但這項預測的基礎存有很多變數,並以朝負向發展的可能性居多,可說是一項「沒有樂觀因素的中性預測」。在主計處的估測裡,民間消費是對明年經濟成長貢獻最多的部門,但在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水準呈下降之勢、個人消費金融負債升高的客觀環境下,催動民間消費的能力顯然已受到抑制,加以政府預訂明年調高營業稅稅率,將壓抑消費意願,民間消費能否擔起提振明年經濟成長的重任,顯然是一大問號。 至於支撐內需的另一隻腳─民間投資,主計處已明言,在民航機進口高峰已過及高科技產業新建投資計畫尚未明朗化下,明年的成長動能是有疑慮的。然而,民間投資成長緩慢,不只影響當期的經濟表現,其反映的更是投資能力的不足、投資機會的減少及對投資環境的不信任,進而將限制未來經濟成長的潛力,可說是經濟預測裡最受重視的指標,也是政府政策最可以使得上力的。可是,主計處的預警被年底選舉的政治叫囂給掩蓋了,沒有引起政府太多的注意,自然也就不會有對策了。 不只內需,外需更是充滿變數。與台灣貿易關係最直接的美國與中國大陸,各有各的經濟難題,美國一直受困於貿易、財政雙赤字的糾纏,其化解的時間、方式及衝擊,也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心頭巨石,如今這個化解壓力正隨著雙赤字的擴增而加大,全球經濟承受的風險也跟著升高;中國大陸亦然,去年以來的宏觀調控仍在進行,人民幣調整更是大陸經濟揮之不去的陰影,加以明年是入世(WTO)五年緩衝期結束、擴大開放市場的關鍵年,經濟變動將更甚以往,而將牽動全球的供需,台灣尤須提高警覺。 經濟預測的目的是要往前看,而不只是回頭做比較,政府應善用經濟預測的積極功能,深入解析明年經濟變數的可能變化,及早研擬對策才是正道。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