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味的二次金改
2005/12/21 03:33:56瀏覽2286|回應0|推薦21

二次金改再推新組合,兆豐金控上周五宣布,將在一年內,以每股不高於9月元的價格,及公開收購、標購、盤後交易、盤中鉅額轉帳等方式,收購台北企銀26%股權,再視情況與旗下的銀行合併。連同之前公布的台灣銀行合併中信局、合庫合併農銀,兆豐金這項行動,讓陳水扁總統設下的二次金改四大目標,一舉達成了「今年底前公股金融機構減半」及「年底前三家金融機構市占率逾10%」這兩項,表面上的成果似乎頗為豐碩,但實質呢? 

在台企銀月前公開標售失敗後,陳總統曾撂下重話,明言二次金改目標達不到,相關官員就要為此下台負責,對行政院副院長兼金改小組召集人吳榮義、財政部長兼公股小組負責人林全、經建會主委胡勝正等財經首長施加重壓。或許烏紗帽的恫嚇真的產生了強效,在立法院決議暫緩二次金改、封殺中信局分拆出售案的強大阻力下,行政部門依然強力運作,並繞道而行,重新包裝台銀與中信局、合庫與農銀、兆豐金與台企銀這三項組合,硬是在期限內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從效率、決心這個層面來看,行政部門是值得稱許的;從整合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彰銀以私募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 私募發行特別股、僑銀減資再增資、台開及中信局分割出售、台企銀以現金及換股並行的公開標售,及至兆豐金此次的公開收購行動,其間雖不是案案成功,但可以看到政府處理公股金融機構股權手法的靈活與創意,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讓售股權模式。這是二次金改過程中「意外的收穫」,其間的轉折與經驗彌足珍貴,涉及的眾多法規解讀、運用及待補強之處,尤具參考價值,值得政府深入研究並分享。 

但除此之外,這次政府宣示的二次金改達陣,卻只能稱之為「計畫達陣」或「形式達陣」,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甚且還失去了二次金改既有的精神。以兆豐金收購台企銀為例,先不論兆豐金收購台企銀的誠意強不強,僅以兆豐金併入台企銀的綜效而言,就存有不少爭議。因為兆豐金旗下已有擅於國際金融的中國商銀及企業金融的交通銀行,市場多認為兆豐金完善銀行平台的首要之務是納入消費金融,而今兆豐金選擇在中小企業放款具優勢的台企銀,雖可強化企金競爭力,但消金缺口仍在,台企銀對兆豐金是否為最好的選擇不無疑問,徒留為配合政府目標而為非最有利決策的話柄,更凸顯公股金融機構難以擺脫政治干預的困境;自相矛盾的是,這正是金融改革最需要著力之處。 

再者,在台開切割出售信託部、寶來集團入主僑銀、台新金吃下彰銀特別股、合庫併農銀、台銀併中信局及兆豐金收購台企銀等六件公股金融機構整合案中,只有台開、僑銀兩案算是完成程序,其餘四案的成敗都在未定之天,尤其是後三案,根本還沒有行動,要走到合併這一步,都須經歷股權調整、員工權益協商、價格波動、組織變革、政策變化等重重的考驗,絕非易事。所以,所謂的公股金融機構減半,仍只是計畫減半,實質減半還要等上好幾年。 

最重要的是,公股金融機構減半的核心精神是民營化,而大型化是附帶的效益,例如台開及中信局分割出售、僑銀納入寶來集團、台企銀公開招標等,目的都在向民間釋出公股股權,解除公股金融機構的公股身分及其伴隨的政策約束,並藉由民間效率及創意的引入,提升這些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民營化也是進一步自由化所必要,既釋放公股金融機構掌握的龐大資源能為民間所用,也提供公股金融機構公平競爭的基礎,推進金融產業的整體水準。可是,近來新推三案的組合都是官官相併,完全偏離民營化的主軸,不僅讓二次金改的推動成為玩弄數字的遊戲,也變成文字的遊戲,隨主事者自己解讀。走味的二次金改,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個過程也不禁令外界打個冷顫:下階段的明年底14家金控減半,是否也是這樣玩呢?二次金改的前途,真是堪慮!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chayu&aid=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