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淺釋 -釋名題0005(宣化上人)
2011/10/01 11:56:40瀏覽124|回應0|推薦0

「妙法蓮華經」之所謂心法妙、眾生法妙、佛法妙。我們人的心可以到十法界,十法界沒有超出現前一念心。譬如我們生一個惡念,就會種地獄的因。再生一個惡念,就會種餓鬼的因。再生一個憎恨的惡念,就種下修羅的因。再生一個愚癡的惡念,就種畜生的因。你生一個善念,就會生到人道。若生一個守五戒修十善的心,就會生到天上。假設發心去修行苦、集、滅、道四諦的法門,就是種聲聞的因。你發心修六度萬行,這就是種菩薩的因。你發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這就是種佛的因。

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就是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是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六凡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從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所造成,所以說心法妙。如果心法不妙,眾生法也不妙;眾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就因為心法妙,所以眾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諸佛沒有超出現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菩薩也沒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乃至於十方緣覺、十方聲聞也沒超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甚至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法界亦都沒有超出現前的一念心。

講到「心」字上,古人有這樣的幾句話:「三點如星佈,彎鉤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做佛也是由這現前的一念心而起的。在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設你想了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一切諸佛,便應該看一看法界性這種奇妙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真是太妙了,所以說一切唯心造。你來這聽經,也是因為心裡想要來,心裡動這一個念頭,身體就跟著心跑了。如果沒有想要來這個念,就不會在這裡聽經。心字在中國字來講,三點好像星星那樣陳列著,底下有個彎鉤,這個鉤像月牙,披毛戴角做畜生就從這兒生出來;可是,做畜生雖然由這一念心,成佛也是由這一念心,並沒有換另外一個。萬事萬物都是由這個心生成的。

太妙的妙法人都不知道,現在講一講不太妙的。例如吃飯,肚子餓了就想要吃飯。怎麼會生這種思想呢?怎麼會想要吃東西而說是肚子餓呢?怎麼會肚子餓呢?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總而言之你不分別、不思量,那就是妙法。到了不思量不分別的境界上,所謂「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永脫根塵。」六根沒有了,六塵也忘了,你修到這種境界,那便真是妙法;雖然沒到那種境界,也沒有出乎妙法之外。所以我們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沒有一樣不是妙法。妙法,往深處講是妙法,往淺處講也是妙法,法法皆是妙法,只看你能不能明白。你要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要是還沒明白,也可以說是妙法。但只可以說是妙中之粗,是粗的部份,不是細的。妙法兩字是沒法子講完的,要能講完就不是妙法。

現在舉出一個例子來形容妙法,這形容本來不大恰當,可是以這形容或者令我們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在以前有一個官,這個官信佛,他會背誦法華經,而法華經有兩冊,他對上冊一目了然,能讀能誦,明白經中的道理。但下冊他就格格不入,沒法子懂,也沒法子誦念。他覺得這件事真妙,對上冊他讀一次就記住了,但下冊讀了幾千萬次也無法記住,這是什麼原因呢?於是,他便到附近一個寺院,這個寺院裡有一位開悟的和尚。這個官到這寺裡請方丈和尚為他開示,方丈和尚就歡迎他、招待他。他對方丈和尚說:「我很信佛,我對法華經很有興趣。但不知為什麼,上冊我讀一遍就能永遠記住,但下冊無論怎樣讀也記不住。這究竟是什麼道理?我不明白,所以來請和尚開示。」那個方丈和尚是個開悟得到五眼六通的人。五眼就是:(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開了五眼者,能觀察過去世,一切事。和尚聽他這樣問,就對他說:「我告訴你可以的,不過你不要生瞋恨心。因為我所說都是真的,並不是罵你。」這個官說:「這當然,您告訴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當然不會瞋恨。」和尚告訴他:「你前生是在寺裡耕田種地的一條牛,幫廟上做工,所以有很大的功勞。而廟上每年到了六月,照例把經典搬到外面去哂,因為哂過之後這些經典就不會生蟲。在晒經時你曾走到晒經的地方用鼻孔嗅過這部法華經,但只是嗅到上半部,下半部沒有嗅到。因為你對寺廟有功,所以今生你做官(你不要以為做官的都是人,其實馬、牛、羊、雞、犬、豕,什麼都有的)。因為你只用鼻子嗅到上半部的法華經,所以你對上半部特別熟悉,對下半部則格格不入,就是由於這種因果。希望你以後更加精進擁護佛法和道場。」因為他前生只用鼻子嗅過上半部法華經,就永遠也能記得,那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妙法之一。

我的一位弟子曾對我說:「楞嚴咒對我是一個大障礙,我怎樣讀也記不住。」你不要望洋興嘆。我教你一個方法,你不要一下子把全部咒文讀完。你要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讀,記得上一句再讀下一句。第二句記住了再往下讀。如果記不住就不往下讀,單念那一句,多讀幾遍,把眼睛閉上也能背出來,才再多加一句。如此一句一句的加下去就會背了。千萬不可貪多,貪多嚼不爛。就像那位問吃肉可不可以開悟的居士,我告訴他說:「你若能一口吞一隻牛,你就能開悟。若不能一口吞一隻牛,那是永遠不能開悟的。但他還是不懂,說他沒辦法。若沒辦法怎麼想要開悟呢?試問那一個佛是吃肉開悟的?那一個祖師或菩薩是吃肉開悟的?為什麼你要那麼特別,既要吃肉又要開悟?」這只是開吃肉的悟。因為吃肉是貪心,他將來的果報可不得了,因為他歡喜吃別人的肉,別人也歡喜吃他的肉,可惜他還不知其危險性。讀楞嚴咒可不要貪多,雖然楞嚴咒很長,但你要是專心也會背誦的。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bocha&aid=567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