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淺釋 -釋名題0002(宣化上人)
2011/09/26 03:49:33瀏覽111|回應0|推薦1

 

究竟什麼是妙法呢?它妙到什麼樣子?好到什麼程度?現在我來告訴你,這個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的。不可以用心來測度思惟,想也想不明白的;要能想得明白就談不到妙了。既然想不明白,那麼就不需要說了,說不出來嘛!可是不能不說,說不出來的就是妙。說不出來的還要說,那說的並不是妙,而是形容這個妙及講說這個妙的意思。

究竟妙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那是惟佛與佛,才能明瞭這種甚深境界。現在講「妙法蓮華經」只是講少少而已,可是這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講多少天了。因為這個妙字,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也沒有把這個妙字講完,只講了一小部份。今年(一九六八)暑假的時候,在九十六天裡講完一部楞嚴經,這真可以算是坐火箭去探月球那麼快。因為我在香港講楞嚴經,曾經講了十四個月才把它講完的。

我們先講妙字,究竟這個妙字要講多少天?現在也無法預算,講幾天算幾天。那麼首先要說妙。什麼叫做妙?妙法就是妙。什麼妙?眾生就是妙。什麼妙?佛也是妙。什麼妙?天地間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妙的,什麼都是妙法。所以這個妙字要講起來是無窮無盡的。這也是妙,那也是妙,妙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它是從心而來的。

你怎麼知道它是妙法呢?因為你有心,所以心法妙,然後是眾生法妙,然後就是佛法妙。

心法怎樣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都是從每一個人現前的一念心生出來的;從眾生的心裡生出來。怎麼生出來的呢?你會說:「那就不知道了!」這是妙。知道不知道都是妙。你為什麼會知道呢?又為什麼會不知道呢?這豈不是妙?這就是心法妙。

心法妙,心怎麼會妙呢?人的心,都是一般無二的。你指著胸前說:「我的心在這兒。」你的心真的在這個地方嗎?那你真是錯認心了!是認賊作父了!就像阿難似的,在楞嚴經裡阿難說:「心在裡面。」就是指這個肉團心;這個肉團心是沒有用的。怎麼說它是沒有用的呢?因為它只是一塊肉團。這個是集起心是聚集煩惱而生起來的心;又叫緣慮心,攀緣思慮的能力一直幫著你打妄想。而第六意識,也就是這個稱為集起心,是這個幫助你打妄想和生雜念的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這個心就有這麼多的名稱。所謂心法,不要以為我是說這個肉團心。

那我另外還有個心嗎?你不知道嗎?看看這是不是妙呢?你連自己有個心都不知道。你既然連心都不知道,那你連生命也不明白啦!來的時候,糊裏糊塗,去的時候也糊裏糊塗。來從什麼地方來都不明白,這是個妙!死的時候又糊裏糊塗的跑了,到什麼地方去又不知道,這也是個妙;生和死的時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麼活著的時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這個更妙!怎麼會更妙呢?比如說你在不知不覺中從小孩子變成大孩子;從大孩子又變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變成為老人。你說這妙不妙?不但變成老人,你又會生育兒女。如果不是妙,怎麼不知不覺就有這麼多變化?這是妙法。這個妙法現在講出來,你會覺得有點意思,好像是這麼回事,但在沒講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是妙法。

妙法就是這樣的在你不知不覺中生出一種作用。妙要說起來多得不得了。眼前你所能看見的都是妙。為什麼呢?你怎能看見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見了。那麼看不見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見的更妙。看見和看不見都是妙,聽見和聽不見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見的,不但是看見;怎麼能看見呢?這就是楞嚴經所講的:「誰能看見?誰同你看見的?」你說這妙不妙?為什麼近的你能看見,遠的就看不見呢?這都是妙。當你看見黃色,你就有黃色的樣子。看見青、黃、赤、白、黑,這些就在你的八識田中生起它的樣子。又怎麼會生起來呢?誰教你生出這種影像?這豈不是妙?

聽也是一樣。聽的聲音,為什麼有的聲音就喜歡聽,有的聲音你就不喜歡聽;誰教你歡喜和不歡喜聽呢?沒有!為什麼自己就會生出一種愛和憎的心來呢?見到美色,就生愛心,看到不好的顏色,就生出一種憎惡心、討厭心。是誰教你的呢?你說:「我不知道是誰教的,只是這麼想。」這麼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這是心法妙;是由心裡生出來的千變萬化。如果不妙的話,怎麼生出這種種的變化呢?

妙太多了,如果要說,說幾百年也說不完這個妙。要能說完那就不是妙。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沒超出這個妙字。所以這個妙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沒超出這個妙字。所以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就是講九十年也講不完這個妙字。這麼說來法華經在這一生也聽不到了,也沒有機會聽完了。九十年也講不完一個妙字,那麼經文就不知道要講多久。別怕,現在的時代是一切事情都講快,講經講快是妙,講慢也是妙。既然釋迦牟尼佛講經也沒有超出這個妙,我現在講經又怎會離開這個妙呢?這個妙要離開就不妙,離不開就是妙。

法雖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放不下是妙,但能夠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試一試把身、心放下。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說這不是個妙嗎?這個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可是還沒有離開身心世界。這不是說離開我這個身心,離開這個世界,才能沒有身心世界;而是在這個身心,在這個世界而沒有了。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快要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容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沒超出這個妙法。所以這個妙字是沒法子把它講得完的。

因為妙不容易說,所以是個妙。不容易說現在還要說也是個妙。總而言之,妙、妙、妙!一切都是妙。這又有什麼用呢?你問這個問題,這才是真妙。

修行、參禪、打坐,是追求這個妙。釋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這個妙。一切菩薩行菩薩道也是追求這個妙,就是找這個妙。羅漢們寧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這個妙。一切凡夫、聖人,想要修行,也是為著追求這個妙。所以到成佛的果位上,也叫妙。是什麼妙?是妙覺。菩薩是等覺,還談不到妙覺,做佛才能成妙覺。所以現在先要明白這個妙。

  

 (本文轉載自:http://book.bfnn.org/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bocha&aid=567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