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借字還魂又二例-妳、祢
2009/01/11 09:36:22瀏覽2889|回應2|推薦4

【參考文章】-借字還魂的她字

好友田奇英提到「妳」字可能也是借字還魂一例.我上網一查,果真如此.

眾所周知,「尔」字乃「爾」字之簡筆.依此類推,「妳」字乃「嬭」字之簡筆.「嬭」字音「奶」.其義有二,一為乳,一為乳母.

如今「妳」字音你,其義為女性你之代稱.顯然這個新義的「妳」字與「她」字一般,也是因應西洋文學而生,而其命運也與「她」字相同,音義皆變.

再者,網友落伍者提到「祢」字.「祢」與「袮」皆為「禰」字之異體字,如今以之為神之代稱,確實也是借字還魂又一例.「禰」字有二音,迷(ㄇㄧˊ)及你(ㄋㄧˇ),故可算是義變音不變.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nk200&aid=2554657

 回應文章

田英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有一個
2009/01/16 20:32

就原來的意思來講,「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是說幫人家做好事,不幫人家做壞事,但現在的意思是成全人家。比如我兒子愛上了您女兒,可您女兒愛的是我兒子的好朋友,我兒子頗有古風,決定成人之美,撮合他們倆個。(別介意,我兒子才八歲,肯定愛不到您女兒)

「行不由徑」其實就是開大門走大路,人很正直的意思,但是報紙上常常把超小道走捷徑的行為寫成行不由徑,意思完全弄反了。嚴格的說,不算還魂,應該算用錯。

最近打筆戰時還想到一個:既來之則安之,又要考考老哥(沒辦法,我當老師的),原意為何?

田英奇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junk200) 於 2009-01-16 20:57 回覆:

經你這麼一提,我想起有一陣子,我也是沒搞清楚「行不由徑」的意義,把它當成「行由徑」來用.

「成人之美」變為「成全他人」之義,意思確實有所變化,可說是稍稍偏了一些,不算偏差很大.

至於「既來之,則安之」,我在網上查到一篇詳解,說得非常清楚.

既來之,則安之/棄卒

【既來之,則安之】許多人初到某一陌生環境,感覺適應上有些阻礙,卻又迫於現實暫時無法改變,於是往往有人或是自己便以『既來之,則安之』加以疏通。言下之意是說:【既然已經來到這個環境,就安心認份的適應新環境吧!】就字面意義來看沒有絲毫錯誤存在,但是如果考校其出處,則是與本意大相逕庭。
『既來之,則安之』語出《論語》〈季氏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冉有與季路去請教孔子的意見,兩人被教訓了一頓以後還試圖推卸責任說:不是他們出的主意。冉有甚至還說:「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ㄅㄧˋ);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意思是說:【顓臾這個小國家現在若不把他攻下,未來就是他毀滅了我國。】結果立刻又被孔子回罵了一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意思是說:【明明是你們貪心想侵略別人,還說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既然你說顓臾軍力強大害怕他以後會攻伐你;則光只是用罵的是不能讓人心服啊!孔子於是繼續告訴冉有:【避免戰爭還有其他方式!】那就是接下來的:「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就是提醒他們說:【如果你們把國家治理的很好,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其他國家的人民都信服甚至於想到你這邊定居,你還會擔憂有人來攻打嗎?】孔子在『既來之,則安之』的前一句說了「修文德以來之」,而「修文德以來之」的意思是說:【所謂王道就是以教化道德撫育百姓,讓其他地區不服的人民也能夠心生仰慕,且願意與我們國家結交納好。至於那些有侵略企圖的國家,看到我們如此修文養德,自然也不敢任意大動干戈,甚至也願意歸順我們。】
在「修文德以『來』之」句中的『來』字可以當成『徠』字說明。當『徠』字讀音ㄌㄞˊ的時候,通『來』字,是『招來』『招徠』的意思;另一讀音是ㄌㄞˋ的時候,則是『慰勞安撫』的意思。所以在「修文德以來之」句中的「之」字,指稱的對象應該是「遠人不服」的「遠人」(但也可以解釋成我們的國家)。為何呢?端看我們將「來」字解釋成哪一種意思!如果是解釋為「招來」的時候,那麼「來之」可以看成是「招來遠人」或是「將遠人招來我們這裡」;如果是解釋為「慰勞安撫」的意思時,這個「之」便是成了「遠人」的虛位代名辭了!我們對照『既來之,則安之』的前後語意,就可以發現前後的兩個「之」字所指的是不一樣的意思。(依孔子之解說,意思是招來遠人之後,則是要安定他們在我國的生活。)所以在先確定了「修文德以來之」句中「來之」二字的意思,接下來的『既來之,則安之』中的「來之」是上一句「來之」的承接。當上一句的「來之」產生變意的時候,接下來的『既來之,則安之』中的兩個「之」字將產生迴異的解釋。但是不管屬於哪一種,與我們現在所慣用的習慣意義,在解釋上卻是有所差距啊!
從這裡我們了解一點:讀書雖然可以「不求甚解」,反正只要「詞能達意」收到彼此會心溝通的效果,即使「積非成是」也「在所不惜」;但是若無「必也正名」的認知,那麼「引經據典」的行為以後就「大可不必」,以免「貽笑大方」於「有識之士」之間囉!

田英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哪裡查得到這些玩意兒?
2009/01/12 02:12

老哥工科博士,又地處異邦,終日注意女兒中文程度之餘,還能考據古書,實在太厲害了!可別藏私,這些玩意兒哪裡找得到?

既然您對這個有興趣,不妨幫忙找找,有什麼借辭還魂的例子?我說的不是每下愈況講成每況愈下這種積非成是。茲舉兩例:

成人之美

行不由徑

好像分別出於孟子和論語,當時的意思和現在都不一樣了。

田英奇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junk200) 於 2009-01-12 06:21 回覆:
既然田兄動問,我不敢自秘,據實以告.我查的是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網址如下:

http://140.111.1.40/suo.htm

你舉的那兩個成語,待我查查看.我覺得借辭還魂的成語,最常用的是「莫名其妙」及「得意忘形」.

「莫名其妙」原意是太過佳妙,無法形容,乃是褒義.今義為不知所云,則為貶義.
「得意忘形」原指得其精髓而忘其形體,今義為樂過了頭.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junk200) 於 2009-01-13 11:44 回覆:
查了一下.「成人之美」語出論語,乃顏淵所言.全句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行不由徑」也是出自論語:「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成人之美」乃成全他人之好事.「行不由徑」乃不抄小路.此二詞有新的用法嗎?請恕我離臺已久,孤陋寡聞,未曾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