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2 07:01:04瀏覽2674|回應7|推薦125 | |
【序文】 細數香蕉王國餘韻──我寫《蕉城相思雨》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 --李後主「長相思」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吳文英「惜別」
離開故鄉旗山,定居台北四十年了,當念到這樣的詩句,一股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歲時,從橘子的故鄉新埔鎮移居至盛產香蕉的旗山,從此與香蕉結下不解之緣,對香蕉種種就一往情深,看到香蕉,思緒自然就飄回曾經住了十幾年的圓潭老家。回「旗山」,也一直讓我最有「回家」的感覺。 旗山曾為名聞中外的香蕉王國,博得「蕉城」美名,民國五、六○年代為台灣賺進大筆外匯,風光無限。時移境遷,台蕉外銷失去競爭力,加上台灣產業結構丕變,如今王國盛譽不再,但旗山是個具有歷史性的小鎮,蕉城雖說風華褪色,但餘韻猶存,殊堪玩味。 濟慈說:美麗的事物是永恆的喜悅。 世事多變,今日的旗山,與四十年前我曾與之朝夕相處過的旗山,有很大不同了,有些事物變新變好,如街道變寬變整潔;有些原來好的則老了舊了,如可愛的小火車站;有些東西甚至消失永難追回了,如五分仔車、中山公園的日本神社鳥居石燈;而我就讀的旗山中學,現在只「剩」國中部,高中「不見」了,學籍併到後來成立的旗美高中,「害」我們這些從旗中高中部畢業的學生,一時不知到何處認「母校」(感謝現任旗山國中校長林隆昌及主任林燦輝為我釋疑,說我們的「母校」當然還在「旗山國中」)。不過,無論如何變遷,故鄉的一切在我心中依然是美麗的。我很喜歡一首台語歌「相思雨」,雖然歌詞中「未凍放忘記」(無法忘記)的是初戀的情人,但我唱著唱著,總會無由的想起故鄉鼓山頂中山公園滿山的相思樹。於是,香蕉、相思樹,都成了建構鄉愁的一部份。這次有幸為家鄉寫一本旅遊文學書,書名《蕉城相思雨》便從腦海中蹦出來了。 為了寫好這本書,曾兩度回老家住了數星期,算是重溫舊夢,我跑遍了旗山各角落尋幽探勝一番,也拜訪了許多守在故鄉或羈旅他鄉默默創作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如文化企業家謝敬忠(功學社創辦人)、畫家呂浮生、林崇漢、素人作家郭天祿、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院士兄弟檔陳建仁(今衛生署長)與陳建德、書法家黃李梅香、國際鋼琴演奏家陳毓襄、原住民彫刻家陳俊宏、奇人張山田、華航女飛官劉悧佳、攝影家許弘隆、紙模型創作者柯坤佑等等。我個人認為,做為一個深度的旅者,他不只要看看這地方的風景名勝,更要了解這個地方的風物民情及人文素養,因此本書以景觀「嬌點」與人文「焦點」並陳,內容也許不夠詳盡,但行文間已在有限的篇幅內做了最扼要的剪裁,縱使無法把想要表達的意境全部涵容在內,但該要讓旅者知道的訊息,差不多都寫進去了。 這本書雖不算是「工程」特別浩大的著作,但在寫作過程中,的確「勞師動眾」了不少支援人力。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旗山奇」網站的站長柯坤佑,除了提供我許多相關資料圖片外,他也儘量抽空陪我四處走訪,許多以前我未曾涉足的地方,都由他陪著趴趴走才不致迷途。也感謝我的 最後,還要感謝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及鎮長邱武良惠允於百忙中撥冗賜序,使本書增光。鎮公所熱心提供各類資訊,使本書寫作順利,也在此一併致謝。 當然,會有《蕉城相思雨》這本書的寫作計劃,更得感謝它的催生者--「紅樹林文化」總編輯汪成華的策劃,及作家陳銘磻的執行,給了我這個為家鄉「獻寶」的機會。 (原載 . .
.
【後記】《蕉城相思雨》於2004年出版,轉眼已過了六年,其間的變化竟是出奇的大。在人文上,書上曾為我提到的親友如大哥、素人作 .
曾經美麗的旗山溪卵石堤岸,遠處為旗山的「聖山」旗尾山 旗山溪岸八八水災後景觀,慘不忍睹,復建工程正進行中
. .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