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11 00:55:43瀏覽2465|回應10|推薦2 | |
媒體會後聯訪詢問鄭捷死刑定讞才18天就執行死刑,是否為史上最快? 陳明堂表示,應該不是史上最快,過去法務部執行死刑從判決定讞到執行,通常都很快,但近年來對於執行死刑的審酌和考量點不同,所以才有延後,鄭捷案並非史上最快。 對於馬英九為何急著隨機槍斃鄭捷?外界議論紛紛,但最好笑的是以為是冷血的「然後人就死掉了」那個羅瑩雪,是她急著隨機槍斃鄭捷?我對羅瑩雪的人格評價不高,但是這裡還是要出來說句公道話,她只差兩天就要畢業,謝謝收看了:【羅瑩雪:講真話很舒服 之前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等不及畢業,就開始說起真話來,她本業是律師,又不是劊子手或屠夫,有甚麼理由都當成畢業說真話的最後兩天,急著隨機槍斃鄭捷呢? 有人會說光憑這樣就跳到是馬急著隨機槍斃鄭捷,證據未免太薄弱了。 那 麼我們再看回羅瑩雪槍斃死囚的歷史,民國103年4月29日,羅瑩雪首次批准死刑執行令,當晚6時30分在台北、台中、台南、花蓮4地,槍決鄧國樑、劉炎 國、杜明雄、杜明郎、戴文慶5名死刑犯。104年6月5日,羅瑩雪再度批准死刑執行令,槍決鄭金文、曹添壽、王秀昉、黃主旺、王俊欽與王裕隆等6名死刑 犯。 民國103年那一次,是反服貿太陽花學運過後,馬媽媽駕返瑤池之際槍斃的,就算不是馬遷怒好了,別的皇帝在媽媽重病時,想的是大赦,唐太宗則是赦死囚想為太太生病祈福,馬如果連一點迷信都不幹,最起碼羅瑩雪要槍斃死囚,也會問過馬才合情理。 民 國104年那一次,則是鄭捷案發生後不久,當時已經為鄭捷隨機殺人,緊急殺一群死囚來震攝隨機殺人案,不過這壓根兒無效,反而引出更可怖的隨機殺人,一個 在北投某國小內割女童脖子,另一個前不久更是直接光天化日,在她媽媽眼前,砍掉小燈泡的頭顱。所以這次羅瑩雪再槍斃死囚鄭捷,理由就懶得掰了(當然還是有 人以為可以震攝隨機殺人,這叫一再重覆同樣的事還期待能有不一樣的結果),講真話很舒服,之前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記得嗎?法務部說槍斃鄭捷的理由是為了 維護社會正義。 所以我們知道羅的第一次與馬有關,第二次與鄭捷有關,這次槍斃鄭捷,用過的理由不能重複,那就顯無理由,合理推斷還是跟馬有關。 有人說,這種合理推斷,與版主自己常詬病的自由心證有何兩樣?我當然還有其他佐證, 翁啟惠指辭職將人事動盪 總統:多慮了 馬總統您也多慮了。 中 研院長翁啟惠涉弊,引發爭議不斷。馬英九總統早上已命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前去拜會翁啟惠,即刻准許翁啟惠請辭。馬總統將不會退回新任中研院長推薦名單,他 指示幕僚立刻連絡三位新任院長候選人進行面談,在了解三人的理念與願景後,馬會與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商議,共同決定人選。 看到沒?馬自己都要下台了,還五十步笑百步,叫被他辭職的翁啟惠不需多慮? 本 來我是想把這段,形容成慈禧與光緒的關係,大家知道就在慈禧殯天的前一天,年富力強被關在瀛台的光緒竟然先一步無疾而死了。後世史學家咸認是慈禧怕她死後 光緒會出甚麼亂子,乾脆自己把他帶走。這不就像馬這一陣子把九二共識當飯吃,照三餐招呼蔡英文,甚至當祖國WHA來函闡述一中原則,馬還燦笑大聲叫好,要 蔡英文乖,要聽話,把馬下台想成慈禧殯天,馬這裡不也是擔憂他下台後蔡英文會出亂子?可是馬又不能把蔡帶走,這個時候,翁啟惠那份馬震怒不准的辭呈就又從 垃圾堆裡撿出來用,說翁這份辭職書他准了。 在馬下台前,先把翁啟惠帶走。 蛤? 這有甚麼好笑,本來人性就是百百款,君不見金庸 小說飛狐外傳鐵廳熱火這一章的故事,性格剛列的商老太,最後殺不到胡斐,報不了夫仇,竟然抱著馬行空滾進火場,同歸於盡,只因為當年他與先夫打過一架, 欸,馬行空還是那個被打到住院的人呢。不過我這個比喻,遇上重大破綻,就是人家慈禧是真會殺光緒的,想不到我才在想,馬上傳出羅瑩雪第三次槍斃死囚,這趟 隨機性(還是故意性)更高,43個只挑一個出來斃,還剛好挑中剛定讞完18天的鄭捷,鄉親啊,天底下真有如此巧合的事嗎? 所以馬為了符合史實,非要抓一個死囚出來槍斃不可。(不然他幹嘛不多槍斃幾個?) 又 或者,馬快要下台了,行徑也愈來愈乖張,不按牌理出牌,我記得有人說馬是國民黨職業學生的出身,不過白色恐怖受刑人胡子丹直接認定馬應該算是老蔣的接班 人,是政治兒子,那麼,根據歷史,老蔣下台前,派出特務殺了西安事變的楊虎城全家,這在從前,都是狗咬人不算新聞的...過 去執行死刑從判決定讞到執行,通常都很快...像是江國慶啦,王文孝啦,楊虎城啦。馬此時只是回復本性,殘忍嗜殺,下台前除了享用總統級健檢,他還要一嘗上帝對人的權力,對死囚 生殺予奪,用43取一,18天神速的方式,隨機槍斃死囚(連有沒有給家屬遺言都還待查),這只是說明了馬跟鄭捷,不過都是同樣喜歡隨機(我還是覺得馬是故 意)殺人的人。 . 更正:羅瑩雪第二次槍斃死囚,應該是鄭捷案後,引發另一起更駭人聽聞的隨機殺童案,所緊急執行的死刑,當時討論多有提及鄭捷,以至於產生誤會,特此更正。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