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暑日,按照資料說明:接下來的天氣,將會逐漸轉涼,變成秋天.只是以這些年來的錯亂氣候,讓人不敢期待!只覺得:這幾年的台灣不是夏天,就是冬天.當然還是希望夏天趕快離開了.
看了唐朝元稹大詩人寫的這首詩,就想要來了解唐代的文人生活.
唐·元稹 詠廿四氣詩 大暑六月中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苽菓邀儒客,菰蒲長墨池。絳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
首先它告訴你到了農曆六月的大暑節氣時,天氣逐漸由夏天轉為秋天.到了深夜,月亮散發出微弱的亮光.在這種天氣,文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呢?原來在家裡準備了瓜果,來迎接儒客的到來,大家一起研究經史典籍和文章.
不過在網路上,看到中國的文人的翻譯,讓我覺得果然都不逐字逐句翻譯,有講就好!真合了小時候喜歡的一首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颼的一聲秋風起,收拾書包好過年."
讀完這首詩,讓你思念起剛過世的陳文華老教授.過去聽他上課時,很喜歡他告訴你讀詩的方法,就是要"逐字逐句翻譯".一首詩要真看懂,就必須下這樣的苦工,否則只是隨便看,隨便說,那任何作品都失去了欣賞的價值.就拿"菰蒲長墨池"來說,"墨池"有"洗筆硯的池子","寫字的地方",和"硯台";而"菰蒲"有"菰和蒲",和"湖澤"的解釋.你將幾個解釋來配對,就會覺得應該是將硯台裝滿水,來磨墨,寫字,做學問.
而"絳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這兩句,首先"絳紗渾卷上"來說,"絳紗"是對講席的敬稱,"渾"是整個;而"經史待風吹",就是等待儒生來翻閱,講解討論.所以這兩句翻譯起來就是:儒生們將經史文章逐頁講解討論.
讀完這首詩後,八月的中元節,和九月的中秋節,感覺很快要來了,夏天真的快過去了.